好的電視劇往往都由好的小說改編而來。古龍作爲一個功成名就的作家,所寫的武俠小說,大約有73部,拍成電視劇的其實不少,也不能說反響一般。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1938-1985),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生於香港。1950年後定居在臺

至少,他的《絕代雙驕》、《淚痕劍》、《大旗英雄傳》、《陸小鳳傳奇》、《蕭十一郎》、《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等等數部,都是比較經典的了。

萬梓良的陸小鳳,鄭少秋的楚留香,梁朝偉的絕代雙驕,潘志文的天涯明月刀,古天樂的圓月彎刀,吳岱融的邊城浪子,大家圍爐相聚,偶一談及,畫面感即便有些模糊,但印象還是深的吧。

所謂新武俠小說三大宗師,我自己覺得在影視改編上,相較之下,最不見效果的,是梁羽生,而不是古龍。但是,平實地講,古龍的小說改編之路,主要大放異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香港時期,後來基本轉入低迷。當年萬人空巷,憮然曇花一現。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鄭少秋時期的楚留香

而且,若拿去和金庸度短衡長,確實又是比較失敗的。金庸才是小說電視劇化運作的奇蹟,古龍這點成績,要去跟金大拿爭奇鬥豔,只能說馬馬虎虎。更要點名的是,他的電視劇改編,上述那些較爲成功的,其實也幾乎沒有一部是尊重原著的。

是以,有種聲音認爲,金庸的適合拍電視劇,古龍的則更適合拍電影。這裏面的原因,若辯稱只是因爲古龍命短1985年就去世,無“暇”顧及,恐怕也是說不過去的吧。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這裏面,最核心的緣由,老生常談,我以爲是古龍作品的性質決定的:比較適合窩沙發中安靜看原著,然後慢慢體會揣摩。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俱往矣的新武俠三大佬

電視劇,和書面文字呈現不同,是要畫面和情節作核心鋪展的。更何況,武俠電視劇,最吸睛的操作,是打怪升級,是土雞變鳳凰,是屌絲逆襲,是江湖傻小哥混成了武林大佬,是底層窮小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

可問題在於,這類什麼祕籍流、喫藥流、抗戰流的俗套,古龍統統罷免。什麼掉山崖得絕世武功,什麼喫神物就無敵天下,古龍不care;連行俠仗義、熱血澎湃、家國情懷的武俠標準套褲,他都是丟在一旁的。

甚至,高手過招,都是無招勝有招,嗖的一下,完活!他的小說,所有人事,如櫻花一般瞬息綻放又轉眼凋謝,浪漫而華麗,孤獨而悽美,意猶未盡,已成絕響,留下讀者一臉懵逼,帶着一腦悽然。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一句話,古龍文如其人,太拽比,不按常理出牌。他的東西,重的是意境,是氛圍,是唯美。故事情節、打鬥場面,要麼就不出手,要麼一出手就是一刀斬,刻畫的都很美;人物也都是些變態式的怪人,有的荒誕不羈,有的冷酷無厘頭,反正莫名其妙,讓人感覺像一幀冷笑話,只需一笑而過:

兩個人往大漠裏這麼一戳,抱着劍半天不說話。等到夕陽西下。 甲:你來了 乙:我來了 甲:你不該來的 乙:我還是來了 死寂,風一般的死寂,良久。

他的風格路數,大體就是如此,這怎麼拍嘛!當“案頭文學”意淫爽歪歪,可要真的搞成電視畫面呈現,編劇只怕都會焦慮成便祕,根本沒法愉快玩耍。像金庸武俠,就很少搞這些場景鋪墊,不太講究什麼意境,一般上來就打,打得花裏胡哨,大家喜聞樂見。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金庸《天龍八部》

爲什麼會如此?揣想其緣故,顯然不僅僅只是說,古龍個性最狂放、文筆最奇異而已。新武俠三大宗師之中,古龍實際成名最晚,資歷也最淺,有金庸、梁羽生兩大佬珠玉在前,要冒頭也好,說是較量也好,人之常情,他勢必有焦慮感,需要標新立異,需要突圍。

這就更導致其文風、故事、情節,那種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格調最明顯。而這些反傳統武俠套路的寫作,使他在最大化贏取年輕讀者、當代讀者歡迎的同時,其實不自覺地,也更加遠離了被電視改編的可能性。

本來,我們都知道,武俠面衆的核心,是塑造江湖世界,是貫穿俠義恩仇,是通俗的,是大衆的,是講故事的,是說傳奇的,是談武功的,是頌英雄的,是有歷史感的,是有現實投射的,這樣的武俠纔是最常規的,最保險的,也最適合做影視改編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偏偏反其道而行,是以可以在文字經營上別具匠心,但真弄成拖沓的電視劇,這種毫無歷史背景、情節時常斷連、人物天馬行空、注重內心活動、講究氛圍調適的武俠電視,不僅改編會很費勁,也讓古龍小說的精髓大半流失,更會讓觀衆看了也莫名其妙。

由此,可以說,相比之下,古龍小說,本身就是比較小衆的。多數男觀衆覺得不夠爽,女人對打打鬥鬥感到無聊,年紀大點的又嫌棄他不夠厚重,是衆口難調。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還有,就是古龍作品,是一種架空式的純武俠境界。歷史感極其不足,按現在的說法,可說是仙俠劇,搞成武俠連續劇,有點不倫不類,讓人爲難。金庸大氣,古龍細膩,很大緣由,也藏在這裏。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我們都會知道,武俠電視劇,要掛靠歷史,能輕鬆太多,討巧太多。古龍的天馬行空,因爲歷史感的缺失,也就斷了現實感的投射、真實的印記、背景的框架,“江湖”只有其“神”而無其“形”,結果說奇幻不是,說歷史劇不是,說武俠劇又沒啥傳奇打鬥,盡都是些男男女女莫名其妙的愛來愛去,甚至還沒啥情節鋪墊:

一年後,有一個人走出了大漠 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 也沒有人知道,是誰走出了大漠 ……

諸如此類,太多這樣的故事框架設置,它是掐斷時代與現實的,說唐可以,說是晚清又何妨,更沒一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弄成書面文學很美觀,讀起來也很爽很酷斃,可整成畫面,串成幾十集的電視劇,無頭無尾無背景,真的讓導演很熬心呀。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而像金庸和梁羽生這兩大咖,最大的長處就是將武俠寫得真實可感,構建江湖大環境,甚至直接和歷史掛鉤,搞到最後一定都會升往民族大義的順車道。比如,金庸作品,《射鵰英雄傳》放在宋元之交,講宋、元、金幾方力量的博弈;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諸作,更都是直接和中國歷史攀附的。

都很硬漢,都很士大夫情懷,家國天下,兒女情長,觀衆看的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改編起來,也就成了武俠傳奇點綴的歷史劇,足以大獲成功,屢編不止。而古龍簡直就是武俠小說界的古龍.邦威,不走尋常路的,不大理會這些。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改編自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的影視劇

現實很無奈的人,纔會喜歡虛構的所謂江湖。武俠小說,本就是成人的童話,多數觀衆看它,是要尋娛樂,尋欣慰,尋投射,尋快感。古龍偏偏拽比,偏偏吝嗇,這些都不給導演和觀衆,只送你惆悵、感傷,還有讓人措手無策的空空蕩蕩。

獨愛古龍者,也多是在愛那感覺。是以導演徐克,才華絕頂,腦洞奇佳,也是最愛弄武俠改編的了,什麼還珠樓主,什麼金庸,什麼梁羽生,都反覆不厭其煩改編,唯獨古龍的東西,他直接罷手。看他訪談所說,不是不喜歡,也不是陌生,而是不敢。

以他閱讀之多之熟,以他才情之好,以他改編能力之強,都是噤不敢受的,何況其他庸才?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以上所說這些條件, 古龍有麼,不說沒有,至少也是極弱勢的吧。再加推論,不僅如此,他的作品,時間、人物、情節其實都是缺失的、是支離破碎的,是混亂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他的作品,什麼《小李飛刀》、《浣花洗劍錄》之類,酒、男女、友情這三者纔是核心,什麼情節、什麼打鬥、什麼武俠,基本都是陪襯——溫瑞安《逆水寒序》也說了,古龍對武學沒有研究,招式打鬥只能避重就輕。

甚至說,到了極致,他乾脆完全消解了歷史和現實,故事與人物純屬虛構,思維異常跳躍,根本不理會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一切落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境地:

兩個人一前一後,慢慢地走着,越走越慢。天地間忽然已經沒有別的聲音,只剩下他們的腳步聲。 遠方有星升起,冷月不再寂寞。

人呢,情節呢,都沒有,純粹寫意,筆叉漫天,湮頭沒未,宛然禪師在拈花微笑,道斷言語。連武功本身,他都很少實寫。比如,小李飛刀,向稱例不虛發,他的刀永遠在他應該在的地方,見過小李飛刀的都是死人,搞拍攝的,喫上一噸補腦營養品,只怕都沒法用影像拍出來。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要講的,不是什麼俠之大者,而是真實江湖,是快意人生,是尋歡作樂!一切都舍了常規,一切都不確定。比如,他小說裏的高手,幾乎從不講啥身世,不去說什麼師承,一上來就是開掛無敵的存在,連俠義往往都是假的,江別鶴、龍嘯雲、老實和尚,諸如此類。

比如,金庸和梁羽生,替天行道,正義凜然,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可古龍不是,一切都是灰色地帶,非黑即白是沒有的,壞人都是自各做壞人做膩了,然後退隱江湖。他完全不介意慣常的武俠倫理,乃至世俗倫理,簡直就“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形識”,不說句牛逼,你都惶然。

我們作爲觀衆,對郭靖、楊過生活在宋末,張無忌生活在元時,陳家洛生活在滿清,都耳目能詳,但是有幾人知道李尋歡、楚留香、謝曉峯、陸小鳳、蕭十一郎是哪朝哪地的人呢? 這樣的小說,一切天馬行空,任情任性,甚至要找到符合的演員都難,比如上官飛燕,任何女人來演,都容易演成狗屎。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可以說,沒有一個演員,可以真正演出古龍小說江湖人物的精髓!更可以說,古龍筆下,那種孤冷與殘酷的江湖世界,也是娛樂至死時代,多數觀衆所接受不了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會這般操作,客觀上是因他的現代派的文學理念,還有與爲人的灑脫個性有關,但主觀上,得坦白說,也是和他才情所限相關的。

梁羽生、金庸這兩位,出生早,世家子弟,家學淵源,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學養的。金庸不說了,海寧查家,數百年詩書名門,自身所期就是要做一名史學家;梁羽生呢,畢業於嶺南大學,曾師從太平天國史研究大家簡又文,不消吹噓,史學功底是極好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呢,是淡江英專(淡江大學前身)背景,只是在那的夜校部讀過一年書,既無金庸之家學淵源,也乏梁羽生的際遇,西方文學讀的多,對中國史的諳熟程度基本上和我等常人無異。是以他肯定無法和梁、金二人那般熟練地駕馭歷史材料,遊刃有餘地在中國歷史中擷取素材進行創作。

加上他一生落魄潦倒,根本無法安心創作,除了有幾部寫的真不錯,其餘都不免有混稿費之嫌,像中後期的作品,似乎從未超過十六個字,除開《流星.蝴蝶.劍》和《楚留香》,剩下的越看多了越煩,幾乎都是一個套路。

原因在哪,其祕訣在以行算稿費而已。既然都混了,質量肯定下來。古龍的書,後期甚至都開始投機,說白了就是爲了劇本而寫。梁宏達還在電視上爆料說,古龍嗜酒如命,出名後更疏於寫作,有不少還是他創作室員工給捉刀代筆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這一點,他肯定不如金、梁,這二位爺幾乎都精打細磨,是不是都是經典不說,至少都是認真的,是更完整的結構,自然也更容易改編成影視劇,而古龍能拿去改編的,也翻來覆去只能取《小李飛刀》、《絕代雙驕》等寥寥數部,儘管他一共寫了70多部,論數是最浩繁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古龍的這種學問路數、教育背景、生身經歷等,實際也導致他的作品,不僅歷史感不足,邏輯性不強,也是世俗氣不夠,很哲學,很酷炫,很裝逼,可也是比較難以接地氣的。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他那些哲思性的表述,詩化的語言,虛化的框架,人物呢,情節呢,環境呢,幾乎什麼都沒有,連製造情緒和氛圍都比故事重要。他關心的是,是紅粉佳人,是刀光劍影,是鮮衣怒馬,是葡萄美酒,是刀光劍影,是英雄血淚,是伎女的曲,是舞者的腰,是劍客的風,是文人的筆,是英雄的鬥志,是頹廢的嚎叫,是和煙花比寂寞之感,一片意識流式的白日放歌,與顛倒夢想。

“你來了?”。“ 我來了!”“ 你不該來的”。“ 我不該來?”“ 你應該知道,你來的結果就是死!”“我知道”“可你還是來了........”

他的小說,連對白,都是一種迷之尷尬——這些遍佈全書的內心戲,不是梁家輝那種影帝級別的都要瘋掉。甚至,大體只能說,喜歡古龍小說的讀者,也差不多都是一羣有故事的人。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這等架構,早期邵氏公司拿去弄電影,可以大受歡迎。人性、懸疑、追求的元素,天然地較適合那種高快節奏的畫面呈現。可是,一旦編成拖沓、慢熱、磨蹭的電視劇,真是勉爲其難呀。由電視劇改編的失敗,去反觀,連他的文筆,其實也是富有爭議的:單字爲詞、單詞爲句、單句爲段,愛的人愛的欲仙欲死,挑剔的讀者會覺得純口水,純裝逼。

可以說,古龍的創作生涯,自1960年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發表開始,迄於1984 年的《獵鷹·賭局》封刀,一以貫之都是如此做法。這種文風和取向,風格非常西化,寫意飄渺,怪誕、象徵、隱喻都成爲文體要素,有着最大化的文藝範和西洋格調,最不符合世俗,與最通俗化的影視劇觀衆,必然也是有距離的吧。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不過,我想,是不是改編成電視劇,或者成功與否,對於古龍這位當事人來說,都不再重要了。逝者已矣,再多的名利、再多的熱鬧,都和他無關了。他臨死前,感慨一生,說,“我靠一隻筆,得到了一切,連不該有的,我都有了,那就是寂寞”。是何其蒼涼,又何等憂傷。

大俠們都已仙逝,江湖已死。古龍以後,世間更不可能再有古龍第二。只是,還留有點燼餘欣喜的是,他畢竟是作家,是以文字超生越死之人。對於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永遠都在那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古龍的武俠小說,爲什麼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都比較一般?

我還沒出生的時候,古龍就已經就先死了。可是,也不妨礙我今天會在炎炎烈日下,搜索前憶,江湖尋夢,費上數千字言念及他。“天涯遠不遠,不遠。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午後,幾句閒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