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港澳臺》韓日雷達照射爭執“休戰”? 日方公佈新聲音證據 韓方稱是“來歷不明機械聲”

原標題:一張雷達照射截圖引發韓日互懟,什麼仇什麼怨

因爲一張雷達截圖,韓日之間產生了分歧。

韓國軍方最近公佈了“日本巡邏機低飛威脅韓國軍艦”的雷達視頻截圖,但截圖隨後被日本國內部分人士質疑造假。

不過韓國軍方有關人士28日又“懟”了回去——“他們根本不會解讀雷達信息。”

一、雙方因雷達事件“糾纏”了多個回合

雷達糾紛,源於上一年:去年12月20日,韓國“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在日本海救助一艘朝鮮籍漁船,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架P-1型反潛巡邏機在上空飛行。

日方指認韓方驅逐艦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方飛機,但韓方否認,反指日方飛機針對戰艦作“威脅性”低空飛行。

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韓日雙方“糾纏”多個回合了,看上去很熱鬧,也貌似很嚴重。

就在上週,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與韓國外長康京和在瑞士召開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間隙,還就急速惡化的日韓關係舉行了會談。

康京和在談話開頭,就對當天日本海上自衛隊巡邏機再次靠近韓國海軍艦艇飛行,表達了擔憂。

她對河野說:“日本自衛隊巡邏機持續進行着靠近(韓國海軍艦艇)飛行。(我們)對此表示遺憾。”但河野也毫不示弱:“自衛隊巡邏機並沒有近距離飛行。對於(韓國國防部的)表態感到遺憾。”

這是自2018年9月以來,韓日外長的第一次直接會談。而韓日雷達一事距離現在不過只是1月有餘。

這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表面上熱熱鬧鬧乃至有點走向無厘頭搞笑的“雷達口水事件”,並不是韓日關係惡化的主要動力,而是在韓日關係惡化中出現的一個新插曲。

並且,從引致韓日關係惡化的主要事件來看,雷達事件甚至有點沖淡主要矛盾的意思。

二、雷達事件不是主要矛盾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韓日關係的這次惡化,主要源於韓國最高法院在去年10月30日的一次判決,即對4名二戰時期遭日本強徵的韓國勞工索賠一案作出最終判決,判處涉事日本企業新日鐵住金公司向每名原告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2萬元)。

這個案子訴訟過程長達13年零8個月,終於落下帷幕之時,立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當天就表示,韓國判決違反國際法,《日韓請求權協定》對包括司法部門在內的當事國整體具有約束力,韓方的判決是向國際秩序發起挑戰,要求韓國政府立即採取措施予以糾正。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天也表示,韓國判決違反國際法,日方將採取堅決態度應對此事。日本甚至召見韓國駐日大使李洙勳表達抗議。

不難看出,日本對此很介意,很惱火,很擔心。但是,以韓國在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的執念以及衆志成城的勁頭兒,日本很難討到便宜。

尤其是韓國一直堅持在慰安婦等問題上討回公道,讓歷史正義在現實中兌現,這樣,日本就更不會在與韓國的交涉中嚐到甜頭。

所以說,韓日關係在外交層面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出現問題的時間點依據具體事件特別是歷史事件的現實結果而定。

還有別的原因——

就是領土問題,即韓方所稱獨島、日本所稱竹島。就在這次雷達事件中,韓國外交部對28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主張該島是日本領土一事提出嚴正抗議,並敦促河野太郎立刻撤回相關主張。

三、雷達事件再“熱鬧”也是表面的即時性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是,在世界上沒有國際政治格局大變動的情況下,韓日之間的外交矛盾乃至惡化,都應該是短期的,不會是長期的,口水再多,也只是惡化,不會走向破裂。這是二戰之後的國際政治格局所決定的結構性結果。

爲什麼這麼講?

先看第一點:韓國和日本都是美國的盟友,雖然韓日之間沒有盟約,但是,美國不僅作爲中間人,而且是兩者的“老大哥”,在韓日關係破裂危險來臨之際,一定會出手,一定會促和。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考量中,不會允許韓日關係破裂的局面發生。

第二點:韓國和日本在面對朝鮮特別是朝鮮核問題上,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朝鮮雖然不能算是韓日兩國共同的敵人,因爲韓國依然存有朝鮮半島統一的想法,但在當下的安全防衛目標上,朝鮮卻是韓日兩國的共同目標。

說白了:雷達事件再熱鬧,都是表面性的,即時性的,短期性的,韓日關係不會走向破裂。除非,真的有逆勢的領導人誕生或者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極大變動,能夠打破結構性狀態。

□任孟山(學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