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帖全仿《蘭亭禊帖》而用筆偏於圓勁,通幅以行楷爲主,偶爾兼用草書,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陸柬之所處的時代正是王字風靡天下的時代,他早年師從虞世南,而虞學書於同郡智永,故能深得二王筆法之妙,在二王真跡失傳的情況下,此卷《文賦》真跡,無疑可以成爲我們研究二王筆法的最佳範本。元代書法家揭溪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

唐代陸柬之行書《文賦》墨跡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陸柬之(1045-1105),爲虞世南的外甥,蘇州吳縣人,曾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少時學書量從虞世南,後乃上溯魏晉而專攻王羲之,朱長文《墨池編》謂:“柬之以書專家,與歐、褚齊名,隸行入妙,草入能,隸行於今駘絕遺蹟,嘗觀其草書,意古筆老,信乎名不虛得也。”其行書雖出於虞世南,而風氣過之,筆法飄縱,妍媚動人,大有“晚擅出藍之譽”(見《書史會要》)。柬之所書《頭陀貼》中載二十五字刻本。

我們看陸柬之書《文賦》墨跡,亦如陸機《文賦》論文所稱“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唐代陸柬之行書《文賦》墨跡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他的書法直追“二王”,趙孟頫學他而受益



陸柬之,生卒年不詳,吳郡(今蘇州吳縣)人。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議郎,活動於初唐。年少時他依舅家學書,其舅父即是當時極負盛名的書法家虞世南。陸柬之傳世作品甚少,《絳帖》載有陸書廿五字,此外僅有的也就是被稱爲二陸文賦的《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了。

《文賦》爲墨跡本,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據說陸柬之年輕時讀陸機《文賦》,極爲傾心,想親筆書寫一篇,因怕自己書藝不精而“玷辱”前賢名作,始終未敢貿然動筆,直至他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了此宿願。此帖筆法直逼大王,深得晉人韻味。元代書法家揭溪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於此卷爲之三嘆。”元趙孟頫評價更高,曰:“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 (見趙孟頫《文賦》跋)

欣賞《文賦》墨跡,用筆清雋飄逸,流轉圓潤,確實具有《蘭亭》那種平和簡靜的意境。此帖點拂波磔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結體照應之處,皆合《蘭亭》妙法。從中可窺陸柬之於《蘭亭》所下功夫極深。應當指出王羲之現存法書今已無一真跡,多爲唐人摹本。作爲摹本形似之差距可能不大,但就作品的貫氣,神彩來說都及不上《文賦》神似《蘭亭》。因此後世學王書者,對此帖格外珍愛。元趙孟頫就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體,其受益是很明顯的。

順便指出一下,此帖偶有於行書中雜寫草書的地方,有不協調之感,或許是陸柬之的一種嘗試。又正因爲《文賦》太似大王書,所以其藝術個性也就顯得不強了。《文賦》真跡清時入內府,後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我國臺灣故宮博物院。

《陸柬之文賦》爲紙本墨跡卷,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這是一幅陸柬之用心寫的作品,因爲《文賦》是陸機嘔心瀝血的代表作,而陸柬之又是陸機的後裔,所以陸柬之是以極其崇敬的心情來寫《文賦》的。據說陸柬之年輕時讀陸機《文賦》,極爲傾心,想親筆書寫一篇,因怕自己書藝不精而“玷辱”前賢名作,始終未敢貿然動筆,直至他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了此宿願。

《文賦》墨跡的章法和氣韻,更多的是學習王羲之的。全書 144行,1658字 ,字體以正、行爲主,間參草字,雖三體並用,但上下照應,左右顧盼,配合默契,渾然天成。筆致圓潤而少露鋒芒,表現出平和簡靜的意境。筆法飄縱,無滯無礙,超逸神俊,深得晉人韻味,從中透露出深厚的《蘭亭》根底。 元代書法家揭溪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於此卷爲之三嘆。”元趙孟頫評價更高,曰:“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 (趙孟頫《文賦》跋)。趙孟頫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體,受益非淺。孫承澤在給《文賦》墨跡所寫的跋文上說:“趙文敏(孟頫)晚年書法全從此(指《文賦》)得力,人鮮見司諫(指陸柬之)書,遂不知文敏所自來耳” 。此卷流傳有緒,有趙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孫承澤等人跋記。帖中“淵”、“世”等字均作缺筆,蓋避唐代帝王名諱之故。帖後無餘紙,名款己失,卷前引首有明代李東陽篆題“二陸文翰”,及沈度隸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真跡清時入內府,後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因此帖深得王二之筆意,又多爲蘭亭根底,據筆者經驗,臨習二王一路書風者,在選擇工具上,有一定的規律,筆,最好是狼毫,或者兼毫,偏硬一點的毫,紙張最好是偏熟一些的宣紙,不要太生,太生則筆畫漫漶,失去王字之神韻,墨最好濃一點,字跡黑亮更顯神采和古意。

臨習此帖要有較好的楷書功底,因爲全貼一千多字,大多是行楷爲主,間以草字。行草是爲了打破楷書的規整,使整體更具有動感和鮮活,所以我們在初學時先不要管草字,重點放在行楷書的臨習上,整幅文賦的行楷,用筆圓韻,結體規整自然,深得二王筆意。王字的最大特點就是起收筆的縈帶,這也是二王字臨寫的難點,這也就要求對毛筆的選擇要求嚴一些,禿頭筆肯定寫不出王字來,所以要求要有較好的筆鋒,書寫時要絕對放鬆,注意力集中,執筆要有較好的控制能力,因此帖結構嚴謹,中宮收緊,沒有較好的筆控能力,很難寫出率意秀美的王字來。所以臨此帖需注意以下幾點:一、用筆果斷,下筆準確,毫不猶疑。如果用筆不果斷,遲疑不決,則無法表現此帖綿實堅挺的線條,容易出現呆滯、軟弱、毫無生氣的王字模型;二、起筆側入、中鋒行筆。爲了表現此帖線條的厚實,必須以中鋒運筆,起筆側入是爲了表現王字起收筆輕巧靈活多變的筆法,使之更具鮮活,如果偏鋒行筆,則線條漂浮,無法表現王字雍容華貴之態。三、字形平正,結體規整,無險絕之態,所以字形結構上下左右均以等分視之,反之則無以表現王字秀美的精神內質。

此帖全仿《蘭亭禊帖》而用筆偏於圓勁,通幅以行楷爲主,偶爾兼用草書,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陸柬之所處的時代正是王字風靡天下的時代,他早年師從虞世南,而虞學書於同郡智永,故能深得二王筆法之妙,在二王真跡失傳的情況下,此卷《文賦》真跡,無疑可以成爲我們研究二王筆法的最佳範本。

陸柬之,生卒不詳,約初唐太宗、高宗時人,爲虞世南的外甥,蘇州吳縣人,曾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少時學書師從虞世南,後乃上溯魏晉而專攻王羲之,朱長文《墨池編》謂:“柬之以書專家,與歐、褚齊名,隸行入妙,草入能,隸行於今殆絕遺蹟,嘗觀其草書,意古筆老,信乎名不虛得也。”其行書雖出於虞世南,而風氣過之,筆法飄縱,妍媚動人,大有“晚擅出藍之譽”(見《書史會要》)。柬之所書《頭陀寺碑》、《急就章》、《武丘東山寺碑》皆失傳,已不能觀其全貌,傳世墨跡有《陸機文賦》、《蘭亭詩》二種,《絳帖》中載二十五字刻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