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石達開指揮太平軍攻陷了江寧(今南京市),改名爲天京,作爲太平天國都城。

爲了鉗制天京,清廷派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人,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紮,號稱江南大營。派欽差大臣琦善領兵一萬人在揚州城外駐紮,號稱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遙相呼應,直接威脅天京、鎮江、瓜洲等地,並能夠阻止太平軍東進蘇州、常州等地。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是清朝爲剿滅太平天國所集結的、直接聽命於咸豐皇帝的兩支野戰部隊之一(另一支野戰部隊,是僧格林沁親王率領的蒙古騎兵),清廷非常重視,要人給人,要物給物。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所調集的軍隊,由全國各地素質最好的綠營官兵組成。清廷在財政極爲困難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滿足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糧餉需求。

相比之下,清廷對曾國藩的湘軍就極爲苛刻。曾國藩得自己組建軍隊,自己開展訓練,自己籌備糧餉——等於是自帶乾糧爲清朝賣命。曾國藩打了幾個勝仗後,咸豐皇帝很高興,要將曾國藩提拔爲湖北巡撫。但他轉念一想,擔憂曾國藩權力過大,隨即收回這一任命,僅僅給了一個兵部侍郎的虛職。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不過,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多次被太平軍圍殲,以至於難以成軍。倒是咸豐皇帝並不看好的湘軍,於1864年攻陷了天京,平定了太平天國。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兵源上不及湘軍。

如前所述,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兵源來自於綠營。綠營如八旗軍一樣,早已沾染上喫喝嫖賭的惡習,幾乎個個都是兵油子,戰鬥力不堪一擊。就如曾國藩所言,這些士兵是一羣“烏合之衆,漫無紀律,無事則虛糜糧餉,有事則臨陣潰逃”。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與此相反,曾國藩在招募湘軍時,以“樸實而有農夫土氣”爲標準,將那些“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的人統統拒之門外,概不收用。這樣招募的士兵,老實肯幹,戰鬥力遠遠超過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裏的那些兵油子。

二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組織上不及湘軍。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來源於全國各地,有的是四川兵,有的是廣東兵,有的是湖南兵,有的是浙江兵,有的是山東兵,不一而足。他們的將領之間,士兵之間,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勾心鬥角。比如,江南大營中的欽差大臣向榮與部將和春素來不和;和春擔任欽差大臣後,又與部將張國樑矛盾重重。江北大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湘軍就不同了。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曾國藩與湘軍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因此,部隊非常團結,猶如鐵板一塊。

三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紀上不及湘軍。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紀的敗壞,無人不知。將領隨意剋扣糧餉,中飽私囊;士兵則欺壓百姓,喫拿卡要。有一次,四川的士兵和湖北的士兵強搶民女,爲爭奪一個民女大打出手,引得旁觀者譏笑:“從來攻城時,末見今日武。”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一名美國傳教士這樣描述江南大營:“不像軍隊,形同市集,喫喝玩樂,大煙娼賭俱全。”

搞笑的是,1860年,李秀成率部擊潰江南大營後,江南大營“兵趨蘇州,騎千餘先至,女兵居半,謂是張玉良兵妻女”。這是說,在逃跑的部隊裏,竟然有一半是女人。由此可見他們平時的生活,是多麼腐化墮落。

胡林翼如此評價江南大營:“將驕兵惰,終日酣嬉,不以賊匪爲意。其樂桑中之喜,或戀家室之私,或羣與縱歌酣酒,或日在賭場煙館,淫心蕩志,極樂忘疲,以致兵氣不揚。”

曾國藩對湘軍紀律抓得很嚴,絕不允許將領剋扣糧餉。他一再強調:“弁勇之於本管將領,他事尚不深求,惟銀錢之潔否,保舉之當否,則衆目眈眈,以此相伺,衆口嘖嘖,以此相譏。惟自處於廉,公私出入款項,使闔營共見共聞,清潔之行,已早有以服弁勇之心。”

清廷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大營 爲何搞不過曾國藩湘軍

如果有湘軍將領敢剋扣糧餉,那麼他面臨的懲罰是很嚴厲的。有一年,湘軍副將楊覆成、彭得勝就是因爲剋扣糧餉,被曾國藩上奏朝廷,以軍法論處,丟了腦袋。

【參考資料:《清史稿》《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傳》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