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视光学和视觉科学期刊的一份文献对大气能见度的部分假说作了实证检验,大气层内限制远距离目标能见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光线散射造成的遮蔽,大气散射是重要而且普遍发生的现象,大部分进入我们眼睛的光都是散射光,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例如大气浑浊度较小时天空呈现蔚蓝色,而大气浑浊时由于气溶胶的散射作用导致散射光强与波长没有显著的关系会使天空呈现灰白色。有观点认为黄色滤光片(对应人眼黄斑色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功能作用已经被讨论一个多世纪了。这些叶黄素分子主要存在于绿色叶状蔬菜中能被视网膜选择性地吸收,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视网膜中央黄斑区积聚密度最大,一般被称为黄斑色素,虽然无法解释个体差异,但是黄斑色素密度主要由人群个体饮食决定)可以选择性地过滤散射光从而扩大视觉范围。

黄斑色素在大约400至520纳米的波段间吸收可见光,峰值吸收在460纳米,个体之间的密度变化很大这会导致到达受试者视网膜的短波光量显著变化的情况。(例如,0.3的黄斑色素光密度能阻止460nm光到达视网膜降低50%,而1.5的光密度则吸收了近98%)。这意味着黄色滤光片能有效地屏蔽短波光线,降低短波光对光感受器的影响。

现有关于佩戴黄色滤镜(如抗蓝光镜片)的视觉效果的评估相当混乱,相当数量的研究中大约有一半报告有改善,这些混乱的结果可能有几个潜在的原因,一种使用人造刺激物来模拟自然环境中观察情况的研究其结论通常发现使用黄色滤镜其视觉会有所改善;另一种不匹配的照明条件(例如天空或阳光背景下)或场景要求(例如在远处观察,这会导致短波偏移)下的研究通常表明视觉没有表现出改善;而在暗视觉状态或缺乏短波光线的刺激时,黄色滤镜类产品也不太可能会出现改善视力的情况。最后很多研究其缺乏一致性的可能是因为迄今为止没有对受试者的黄斑色素光密度做同步测量。人眼黄斑色素光密度是短波光线的有效滤波器,佩戴额外的黄色滤镜对其本身没有影响,反而可能会由于总体亮度降低影响视觉或导致视觉受损。

研究中12名受试者样本在模拟蓝雾和短波-低照度光线两种背景条件下进行全对比敏感度测试,另外25名样本在两种背景条件下增加氙气灯评估全对比敏感度,结果发现在雾霾背景下黄斑色素密度与阈值能量显著相关,但对于短波-低照度背景而言两者并无关联,因此具有更高水平黄斑色素密度的人群在丢失观察目标前能承受更多的散射光。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结果与先前的可见性假说以及使用黄色滤片时所得到的视觉范围改进是一致的。

这份早期文献可能对部分驾驶镜产品的应用场景推荐有参考作用。

声明:本文并非医学诊断建议也非眼部健康信息建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