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路從申根、特里爾、科赫姆和ELTZ,都是沿摩澤爾河走,到了科布倫茨,摩澤爾河匯入萊茵河,我們後面的一些城市就是沿萊茵河走了。

從科布倫茨開車十來公里,就到了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布勞巴赫。

這是我們住的旅館。

相鄰的至少三棟房子都屬於這家旅館。這裏和克勒夫一樣“落後”,沒有Wifi。

緊鄰旅館的一個老城門,還有一小部分相連的城牆。

城門佔據的馬路只能過一輛車,進城方向的車要讓出城的,德國是歐洲開車最規矩的國家,絕不會發生因搶行而卡住的情況。所有車都配合的非常默契,是真的會開車。

從鎮上的很多方向都能看到高高的城堡,其實這個城堡也比較有名,叫馬克思城堡(Marksburg),我覺得譯作馬克斯比較好,不會和偉大導師產生誤會。

即使是小鎮,停車也都像城市一樣,非常守規矩

大約公元前4世紀,凱爾特人就佔據了現在城堡的位置。因爲在萊茵河右岸,是日耳曼人的地盤,羅馬人偶爾過來打一下就回去,所以也沒留下什麼。關於布勞巴赫最早的記錄出現在法蘭克人的公元692年。公元1117年,隨着馬克思城堡的建造,城堡下方的市鎮逐漸形成。1276年,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批准了布勞巴赫爲自由市。魯道夫一世是腓特烈二世死後,帝國大空位後的首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德意志國王(由七大選帝侯選出),但未加冕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拿破崙失敗後的《維也納會議》將布勞巴赫(包括城堡)劃給了法國的盟友拿騷家族(荷蘭國父奧蘭治即出自德國的拿騷家族)。

1866年,普魯士得到這裏,一戰後被法國佔領,二戰後,依舊被法國控制了一段時間。這座中世紀城門,顯得比較老舊。

城門另一面左側的徽章(六角星和月亮)就是布勞巴赫鎮的徽章。

清晨的小鎮上,人很少。

這是什麼,沒有開門,感覺像是跟酒有關係。

這家店門前的1597,可能是創始的年代。門上方的葡萄,可能是賣葡萄酒的或是酒吧。畢竟這裏離摩澤爾的葡萄酒產區並不遠。

布勞巴赫有非常多的典型德國老式建築,建築學上稱作“半木結構”(Half-timbering)。雖然在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能見到,但德國是最多的。這種建築的特點是木結構外露,之間用磚和泥灰封填。據說建築技法還是始於哥特人,這得益於日耳曼地區(德國)大片的森林(木材),奧古斯都時代的維特魯威也曾提到過這種建築技法。我們今天見到的這種建築樣式,大致是16世紀以後的。

街道狹窄,但不凌亂,更沒有雜物堆放。

現在往萊茵河邊走走,過了鐵路橋就是萊茵河。

河邊的小公園。

布勞巴赫(BRAUBACH)地圖。

布勞巴赫在萊茵河的右岸,所謂左右是按照萊茵河順流方向而說的。羅馬時代,左岸是羅馬人的萊茵河防線,沿岸都有羅馬駐軍,在一些大城市則分佈有數個羅馬軍團基地,比如我們後面去的波恩、威斯巴登、美因茨以及瑞士的溫迪施(今年特地去的)等,而科隆和特里爾則是羅馬人建的城市,並沒有大規模軍團駐紮。當然,後來的歷史上,軍團駐地也都變成了城市。萊茵河右岸則是日耳曼人的地盤,沿河也都有羅馬軍團開闢的緩衝區,樹都砍光,日耳曼人一動就會被發現。比較特別的是唯獨威斯巴登位於萊茵河右岸。

照片中的萊茵河水從左向右流。

河邊的碼頭,很多萊茵河上的遊船,專門在此停留爲讓遊客去遊覽馬克思城堡。

這是萊茵河邊看到的馬克思城堡。公元1117年,馬克思城堡開始打造,有關城堡最早的文字記錄是1231年。歷史上城堡的所有者也是不斷變換,城堡的所有者同時也是布勞巴赫的所有者。現在城堡的所有者是德國城堡協會,城堡是萊茵河沿岸的一個知名旅遊景點,不在我們的計劃內,沒有上去。

旅館的餐廳,不知是不是中世紀的水車。

喫過早餐,離開布勞巴赫,當日目的地美因茨,中途經過威斯巴登。

前往威斯巴登的路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