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饭店用绿色生菜作为点缀的摆盘部分,在李鸿志大师设计的菜品中,被替换成了满族人喜爱的“苏子叶”,既有了宫廷菜独特的民族韵味,许多煎、炸而成的菜品,在吃的时候还可用苏子叶卷食,风味独特、消食解腻。”中国烹饪大师、宫廷御膳第三代传承人李鸿志大师说。

宫廷御膳:传承中的“大智慧”和“小滋味”

◎文/本刊记者 小白 Text by our reporter Xiao Bai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说起宫廷御膳,不少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大都是“满汉全席”“山珍海味”等字样。辽宁作为“满汉全席”和清代宫廷御膳烹饪技法的发源地,是宫廷御膳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的名厨大家藏龙卧虎。宫廷御膳的迷人之处,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跟随本刊记者走进第三代传承人李鸿志老先生的“宫廷御膳工作室”,听真正的“行家”为我们“讲菜”吧。

宫廷御膳代表了历代烹饪的最高水准,又是御厨精心烹制的作品,自然非寻常家常菜可比。“若说皇帝一日三餐,都是山珍异兽、飞禽海味,实在也有些夸张。”中国烹饪大师、宫廷御膳第三代传承人李鸿志大师说。

如今,不少名贵的“御膳”食材早已不是少数人独享的美食,但手法正宗的大师仍然是稀缺资源。作为国家特级大厨的李鸿志大师却说:“我不爱听别人叫我‘大师’,我就想专心当个‘厨子’,有人爱吃我炒的菜,我就高兴。我就琢磨着,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宫廷御膳,并且吃得满意、吃得开心,然后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李鸿志大师的“御膳工作室”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万柳塘附近。他说,开工作室,就是为了有个地方研究菜品,让宫廷御膳贴近寻常人的生活,把满汉全席更好地传承下去。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栗子烧白菜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用本溪黑山羊为原料烹制的“麒麟送子”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脯雪黄鱼

说起宫廷御膳,“满汉全席”不能不谈。“满汉全席”起源于清代,集满汉烹饪文化之大成。由于满族人的祖先为游牧民族,因此,席面中不乏诸如犴鼻、熊掌、鹿尾等珍稀食材。

“我的师父唐克明给溥仪做过厨师,我的满汉全席手艺就是从他那学来的,但我是个‘不听话’的徒弟,我经常琢磨着‘改’师父的菜谱,还‘改’得理直气壮。”老先生首先对厨艺自信,才有这份胆量。

李鸿志大师坦陈:“宫廷菜也不全是精华,里面也有不够科学的做法,会破坏食材的营养,还有一些食材在当下都属于保护动物,不能用。宫廷菜要想传承,必须进行改进,传统的精华要保留,不合时宜的部分就应当勇敢地去除!我们有了更好的食材和更适合的做法,为什么不用呢?”这番话说得很明白,除了对手艺的自信,李鸿志大师敢“改”菜谱,是因为对传承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是一种大智慧。

“满汉全席”中有一道著名的“麒麟送子”,是用驼鹿的鼻子为食材做成的,驼鹿在满语中称“犴达罕”,“犴达罕”冬天在雪地中行走,靠鼻子拨开积雪分路,所以鼻子特别耐寒。犴鼻,皮似海参,内部是软骨膜连着一层薄薄的肌肉,含有丰富的骨酸和蛋白质,烹食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与熊掌、鹿尾同为佳肴珍品、酒宴八珍。

如今,驼鹿早已是世界珍稀动物,为了让“满汉全席”中这道著名的佳肴不至失传,李鸿志和他同为中国御膳大师的独子李齐飞,父子两代烹饪大师遍访大江南北,经过上百次的对比试验,最终选定辽宁本溪黑山羊的鼻唇部位,作为犴鼻的替代原料,成功复制出“麒麟送子”这道菜。

宫廷菜里的“小滋味”

要说好吃,入心入胃,那还得是家常菜,焦熘肉段、栗子烧白菜、小窝窝头。说起宫廷菜里的“小鲜”,李鸿志大师如数家珍。

“就说慈禧太后爱吃的小窝窝头吧,它的食材就是玉米面、豆面和一点儿糖桂花。为什么好吃?玉米面、豆面,要反反复复过罗(过筛)呀!糖桂花怎么拌进去、蒸的时候几分火候,这些都有讲究。以前,这些吃食费工夫,不好做。现在不一样了,什么工具都有,普通人吃顿‘御膳’完全不成问题。”

这些菜不用任何珍贵的食材,却风味十足,让人百吃不厌,靠的全是厨师的一双手。焦熘肉段,怎么才能咸香酥脆又不“撞口”?肉段外皮儿的“酥”,其实是个很微妙的“口感”。“调浆糊是一关,炸肉的火候又是一关,火候不足,肉段外皮就会发‘韧’;火候‘过’了,‘酥’的口感就成了‘硬’,风味儿就变了。”记者一行看过老先生工作室里保存的,厚厚的心得笔记,都赞叹这份钻研和苦心。

许多看似不平凡的“小鲜”,摇身成为宫廷菜后,如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了“茄鲞”后形容的茄子——“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栗子烧白菜,栗子入口轻甜,细品之下又透出干而面的咸鲜风味,白菜洁白清脆,入口却别有一番鲜甜脆嫩,“栗子和白菜,要分开来烧,趁热摆在一起,白菜上才能有栗子的香气,又能保持青翠洁白的本色,色、香、味、形、意俱全!”

“白菜和栗子,不就是个家常菜,一直这样做吗,有什么意头?”

“栗(立)子,白(百)菜(财)呀!子嗣可是皇家最看重的事儿,故宫里,多籽(子)的石榴、葡萄总是格外受欢迎,或是入画或是做成摆件儿,栗子烧白菜,也是借着多子的意头流传下来的。”

“满汉全席”将申报国家级非遗

“宫廷菜里的许多菜品,选材用料其实跟普通家常菜无二,但讲究的是‘粗菜细做’。口味上,宫廷菜跳出八大菜系,更像是一种融合菜,有自己独特的调味体系。”李鸿志老师父介绍道。

传统宫廷菜,虽然讲究“色、香、味、意、形、器”齐全,但摆盘相对简单,即便是“满汉全席”也没有过多修饰。李鸿志大师在“满汉全席”的传承与发扬中,对菜品“造型”狠下了一番功夫。他拿出一本厚厚的资料夹,翻开来,里面全部都是他多年积攒的“满汉全席”菜品设计手稿。

大到摆盘设计、菜品内涵,小到主辅菜品的搭配选择,李鸿志大师无一不精心绘制标注。“宫廷菜有个特点,凡是盘子里摆着的都是能入口的!”

李鸿志大师指着一盘“雪夜桃花”说,这道菜里“桃花”是虾球炸成的,花蕊是蟹籽,棕黑的“树枝”是冬笋炸制的,都能吃!李鸿志大师一边说,一边夹起一根“树枝”放入口中细品。

“看到桃花后面的月亮了吗?”李师父问记者。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雪夜桃花

“这月亮不是蛋白摊成的吗?”

李鸿志大师抄起一双公用筷,把“月亮”剖开,大家才发现,“月亮”里面也是大有文章,“鸡肉掺入虾茸,配上蛋清一起调味蒸熟,铺在摊好的蛋白之下,‘月亮’就变得立体了,同时还丰富了菜品的营养和口味。”

“满汉全席”传承中的大智慧


马铃丸子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饭店用绿色生菜作为点缀的摆盘部分,在李鸿志大师设计的菜品中,被替换成了满族人喜爱的“苏子叶”,既有了宫廷菜独特的民族韵味,许多煎、炸而成的菜品,在吃的时候还可用苏子叶卷食,风味独特、消食解腻。

这一道道色、香、味、意、形、器俱佳的宫廷菜都将被收入全新的《盛京满汉全席食单》。这份菜单和以李鸿志大师为代表的宫廷御膳烹饪技法,年内即将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的将来,辽宁又将增添一张展示满族文化底蕴的名片,昔日御膳亦可登上寻常人家的餐桌,被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

原文刊载《今日辽宁》C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