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文 | 沈 林

转换身份接受治疗的医生,为了病人极力争取血袋的医生,没有医疗程序错误却无法出镜的医生,面对病人家属的不理解委屈哭了的医生……《人间世》播到现在,将视线转向了一个敏感话题——医患关系。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医生和患者,一方生病一方救治,因为牵涉着人最宝贵的生命和健康,变得复杂起来。医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正如片子里说的,每个人都希望医学进步,但是当进步的代价是病痛和死亡时,没人想成为代价。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你也当过病人,就会明白这种感受。因为缺乏对应的医学知识,你能依赖的人唯有医生,而当医生不能给你信任,病人就如惊弓之鸟,对医生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充满怀疑,也会影响治疗进程。

而对于医生来说,每天的时间有限,要将资源合理分配到每个患者身上,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技术——科室间的协调,以及本身就匮乏的医疗资源,比如血液,比如床位,有时候连医生都充满无奈和无力。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不过,这种双方之间的“拉锯”,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都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沟通。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在瑞金医院处理患者投诉的综合接待办公室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沟通的力量,那些对于治疗结果不理解、不满意的病人家属们,在这里看到专家们复盘治疗过程,听到医生为了治疗病人付出的那些艰辛和努力,医生心里的委屈和不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选择了接受与和解——医生不是神仙,哪怕一个再完美的治疗方案,也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此前采访中,曾经听过一段很有道理的形容:“当一个好的医生,要求是很高的。情商、智商都要高,这就意味着医生既要技术过硬,又要通晓人情世故。”是的,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永远都是复杂的,而医学,又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添了一重复杂。

医患双方的理解来自于共情,来自于信息的交换,这是信任的基础。有句话说,信任不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情,对于病人来说,这种信任最重要的来源和归属,都是和他直接接触的医生。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胸科医院的外科医生陈勇,因为面部痉挛需要动手术,经历了一次角色的转换。做过患者之后,他说“我觉得医生做一次患者是很有必要的”,正是因为这次的经历,他切身感受了患者在手术前的恐惧、无助、担心。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也因如此,医生的推心置腹,病人和家属都能感受得到。

两年前,金小姐的公公因为肺部疾病到上海看病,挂了沪上一位专家的特需门诊,原先觉得300元的挂号费有些昂贵,但就诊体验却让他们大大超出预期。原因正是在于医生与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因为我们当时买了一个昂贵的辅助呼吸的器械(有使用次数的限制),专家老师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操作,怕我们不会用浪费器械的使用次数。当天开了一些检查,需要隔天出结果,他也说直接拿单子去问他就行,不需要再挂号了。后来又推荐了复查的医院,水平有保证也不需要排那么久的队,真的很为我们考虑,过去那么多年了仍然印象深刻。”

诚然,不是所有的沟通都能换来满意的结果。比如片中那位因为工伤成为植物人的病人,亲人在其需要治疗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医院仍然尽心尽力为其医治直到死亡,而家属却在他去世后来了一场医闹,想要赖掉医药费。

但这集片尾说:“即使你很难避免别人对你犯规,但真正热爱医学的人,不会因此丧失热情,也不会利用规则、知识,保护自己,放弃病人。”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好医生难得吗?

有医生为了保持手术时气息的平稳,坚持游泳几十年;也有医生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骑着单车奔波在两个医院之间,把手臂晒成了阴阳色。

好病人难得吗?

每一天,瑞金医院的行政楼的保安会遇到无数感恩医生的患者和家属,盘子、水晶杯、字画、手工,是他们最为朴素的情感表达。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正如这集的导演秦博所写到的:一个医生是好是坏,评判的标准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的标准。而好医生的标准应该是:他不觉得自己犯错误是光荣的,但他愿意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他也深深明白,能够让他专注于医学本身的那份力量,来自这样的病人和家属,他们忍住了身心的痛苦,以及外界不一样的声音,给予了医生最后的信任。

良医|医生是好是坏,评判应该是人的标准,而不是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