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周晓鹏

来源:讲故事的熊猫(ID:gh_2955d4427957)

我不算出身寒门,虽说小时候家境也一般,曾看着街边卖糖葫芦的咽过口水。 

我不是状元,好像当年比状元差了两分。 

我还没死,但放眼天下,谁又能不死。  

所以,看到《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个昨天被很多人转发的标题,第一感觉是,与我无关,似乎又有点关系。  

如果《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不是刻意想营造一个真实故事的话,当成一个短篇小说看倒也凑合。只能评价为凑合的原因是,即便是小说里面的内容,也需要符合常识,也需要有想表达的主旨。不怎么看网剧,所以没有看出里面提及的网剧在时间上对不上。但看完文章,可能是我愚钝,真没有看懂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按说死是核心点(没有所谓的死,相信很多人不会如此关注,就像有些人直到死后才被追认和表彰一样)。他的死和出身寒门有关系吗?没写。他的死和状元这个身份有什么冲突点吗?也没有。   

当然,谁也不能说自媒体发的内容就一定必须是真实的事情。爷今天高兴,就想在自己的号里发个小说也可以啊。但作者明显很清楚,唯有真实才有力量,唯有力量才有情绪,唯有情绪才有刷屏,唯有刷屏才有…。

从这一点上,不得不说,作者认知的很到位,倒是真值得我们的主流媒体学学,尤其是在大大对于媒体有了新要求后。现在一讲媒体融合、一讲新媒体,就非要提什么AR、VR、短视频、H5、大数据啊等等。且不说现在很多媒体所谓的VR其实基本上和VR没有一毛钱关系,其实就是360全景视频和图片而已。从兽爷的疫苗到昨天的状元之死,单从形式上,就是纯文字,但依然可以获得受众的关注。对于内容来讲,不是花哨的形式、最新的形式就是最好的,所有的内容表达形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要关注的,是传播背后的动因和逻辑是什么。   

所以,对于昨天转发这篇文章、今天又再转发质疑这篇文章的媒体人来讲,咪蒙是个坏孩子,也是个好老师。   

梁文道有本书叫《常识》。记不清谁说过,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常识。其实很多事情判断起来并不难,用常识即可。今天看到不少昨天转发这篇文章的媒体朋友表示中枪,有惊讶,有不满,有气愤。当然也有人啥也不说,继续转质疑这篇文章的,一副反正所有热点我的朋友圈都不能落下的气派。   

我没有转,不是因为像今天很多专业人士抽丝剥茧挖掘的那些信息(对这些同学的专业能力深表敬意)。当看到作者写毕业时候校长讲话那段,直觉告诉我不太对劲。

这段文字写的太好了,这校长讲话的高度和水平直逼当年的蔡元培、胡适。 如此高水平的内容,在2013年就“成为校史经典被广为传颂的内容”,为什么只有作者在今天爆出来,之前没有在网上被传播过?   

作者给寒门状元毕业留言写完后还拍照留念的做法也过于刻意

一位前媒体人说,“文艺青年最郁闷的还不是自己不小心给咪蒙老师贡献了流量,最郁闷的是发现自己居然妥妥是咪蒙老师的目标用户、而且跟咪蒙老师的专业套路完全共鸣,一时间自我认知迷茫了…… 

其实,与其骂咪蒙,不如看看自我迷茫和被利用的原因。 没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今天不被咪蒙搞迷茫了,明天也会被其他人搞迷茫。 缺乏常识,今天不被“寒门状元之死”骗,明天也会被其他死亡骗。 

而对于一些内容人、媒体人来讲,被咪蒙把情绪忽悠了,也没啥,但别又落得喧嚣过后一地鸡毛。一会艳羡而又愤恨地朝地下啐口吐沫:“妈的,他们丫会找点,又十万+了”,一会又拿出痛打落水狗的气势宣示着道德正义。 把自己为何被忽悠的原因搞清楚,用在工作中,也算是有所收获。  

中国在变,正因为如此,一百年以来,中国唯一没变的,是不缺真实的好故事,好选题,好题材。   

一夜之间,一场反转,状元似乎没死,挺好!大家自我认知的精神还在,更好!

(作者系阿里大文娱副总裁兼UC总编辑 周晓鹏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