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周曉鵬

來源:講故事的熊貓(ID:gh_2955d4427957)

我不算出身寒門,雖說小時候家境也一般,曾看着街邊賣糖葫蘆的咽過口水。 

我不是狀元,好像當年比狀元差了兩分。 

我還沒死,但放眼天下,誰又能不死。  

所以,看到《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個昨天被很多人轉發的標題,第一感覺是,與我無關,似乎又有點關係。  

如果《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不是刻意想營造一個真實故事的話,當成一個短篇小說看倒也湊合。只能評價爲湊合的原因是,即便是小說裏面的內容,也需要符合常識,也需要有想表達的主旨。不怎麼看網劇,所以沒有看出裏面提及的網劇在時間上對不上。但看完文章,可能是我愚鈍,真沒有看懂這篇文章到底想說什麼。按說死是核心點(沒有所謂的死,相信很多人不會如此關注,就像有些人直到死後才被追認和表彰一樣)。他的死和出身寒門有關係嗎?沒寫。他的死和狀元這個身份有什麼衝突點嗎?也沒有。   

當然,誰也不能說自媒體發的內容就一定必須是真實的事情。爺今天高興,就想在自己的號裏發個小說也可以啊。但作者明顯很清楚,唯有真實才有力量,唯有力量纔有情緒,唯有情緒纔有刷屏,唯有刷屏纔有…。

從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作者認知的很到位,倒是真值得我們的主流媒體學學,尤其是在大大對於媒體有了新要求後。現在一講媒體融合、一講新媒體,就非要提什麼AR、VR、短視頻、H5、大數據啊等等。且不說現在很多媒體所謂的VR其實基本上和VR沒有一毛錢關係,其實就是360全景視頻和圖片而已。從獸爺的疫苗到昨天的狀元之死,單從形式上,就是純文字,但依然可以獲得受衆的關注。對於內容來講,不是花哨的形式、最新的形式就是最好的,所有的內容表達形態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要關注的,是傳播背後的動因和邏輯是什麼。   

所以,對於昨天轉發這篇文章、今天又再轉發質疑這篇文章的媒體人來講,咪蒙是個壞孩子,也是個好老師。   

梁文道有本書叫《常識》。記不清誰說過,中國人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常識。其實很多事情判斷起來並不難,用常識即可。今天看到不少昨天轉發這篇文章的媒體朋友表示中槍,有驚訝,有不滿,有氣憤。當然也有人啥也不說,繼續轉質疑這篇文章的,一副反正所有熱點我的朋友圈都不能落下的氣派。   

我沒有轉,不是因爲像今天很多專業人士抽絲剝繭挖掘的那些信息(對這些同學的專業能力深表敬意)。當看到作者寫畢業時候校長講話那段,直覺告訴我不太對勁。

這段文字寫的太好了,這校長講話的高度和水平直逼當年的蔡元培、胡適。 如此高水平的內容,在2013年就“成爲校史經典被廣爲傳頌的內容”,爲什麼只有作者在今天爆出來,之前沒有在網上被傳播過?   

作者給寒門狀元畢業留言寫完後還拍照留念的做法也過於刻意

一位前媒體人說,“文藝青年最鬱悶的還不是自己不小心給咪蒙老師貢獻了流量,最鬱悶的是發現自己居然妥妥是咪蒙老師的目標用戶、而且跟咪蒙老師的專業套路完全共鳴,一時間自我認知迷茫了…… 

其實,與其罵咪蒙,不如看看自我迷茫和被利用的原因。 沒有自己的認知體系,今天不被咪蒙搞迷茫了,明天也會被其他人搞迷茫。 缺乏常識,今天不被“寒門狀元之死”騙,明天也會被其他死亡騙。 

而對於一些內容人、媒體人來講,被咪蒙把情緒忽悠了,也沒啥,但別又落得喧囂過後一地雞毛。一會豔羨而又憤恨地朝地下啐口吐沫:“媽的,他們丫會找點,又十萬+了”,一會又拿出痛打落水狗的氣勢宣示着道德正義。 把自己爲何被忽悠的原因搞清楚,用在工作中,也算是有所收穫。  

中國在變,正因爲如此,一百年以來,中國唯一沒變的,是不缺真實的好故事,好選題,好題材。   

一夜之間,一場反轉,狀元似乎沒死,挺好!大家自我認知的精神還在,更好!

(作者系阿里大文娛副總裁兼UC總編輯 周曉鵬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