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糾結過,宇宙的邊界是什麼?

黑洞的引力彎曲了周圍的光線。

若你信仰科學如信奉宗教般虔誠,你可能會詫異地發現:物理學和神祕主義不乏共同之處。

和物理學一樣,猶太人的神祕學——卡巴拉思想——也致力於探尋宇宙的起源和原理。非但如此,卡巴拉和宇宙學之間,還存在一種“耐人尋味的類似性”。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宗教研究教授、卡巴拉學者艾略特·沃爾夫森(Elliot Wolfson)說。

這一猶太神祕學源於中世紀,它對宇宙起源所作的描述,跟當今科學家描述的現象相互對應,尤其是在大爆炸和黑洞方面。而且,它所探討的問題很多都是當今物理學家一心想要解答的命題,比如發展“大一統理論”。因此,有必要考慮物理學該如何聯手神祕主義,描繪出我們對宇宙的宏觀理解。

“在我看來,神祕主義和科學可以相互啓迪,這是毫無疑問的,”沃爾夫森告訴我們。“科學和神祕學都要能闡釋一切現實背後的統一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交叉點。”

黑暗與光明

圍繞宇宙起源,盛行的科學理論認爲,一切都源於一場大爆炸。緊接着,周圍溫度達到55億攝氏度,在一片漆黑之中,浩浩渺渺的中子、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四處遊蕩。

那時還沒有光。“自由電子會導致光(光子)散射,就像太陽光被雲層中的水滴所散射。”NASA解釋稱。但經過長時間的冷卻,自由電子與原子核結合,構成中性原子。由此,大爆炸發生38萬年後,世界終於有了光。

換言之,起初的很長一段時間,一切都籠罩在黑暗之中;之後纔有了光。這跟《聖經》裏的描述很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在猶太神祕學中,黑色是一種重要的顏色——其他一切色調與生命都萌生於此。卡巴拉經典《光明篇》以“生命樹”的形式,闡釋了一切存在。每一根樹枝代表現實的一個維度及其特徵,用不同的顏色表示。最高的維度——名爲“Keter”,意爲“王冠”——是黑色的,代表“原始黑暗”和“創世黑光”,在1999年出版的《卡巴拉符號:哲學與心理學視角》(Symbols of the Kabbalah: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一書中,哲學家、法醫心理學家桑福德·德羅布(Sanford Drob)這樣寫道。

無限

根據猶太神祕學,一切存在都始於一個點的爆炸,從此不斷倍增。由此,沃爾夫森看到,在當代大爆炸理論和“宇宙由一個點爆炸而來”的卡巴拉理念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關聯。用神祕學術語來講,它就是無限的神光,名爲“Ein Sof”。

在希伯來語中,“Ein Sof”的字面解釋爲“無限”。因此,神(或言上帝)只是“無限”的代名詞。而卡巴拉學者,正是研學“無限的示現”的人。正如物理學探尋“大一統理論”來解釋一切存在,神祕學也是如此。對卡巴拉學者而言,“這個大一統理論就是無限的光,它顯化爲一切萬物”,沃爾夫森說。

這種生於黑暗的光既是具體存在的,也是象徵性的。作爲一種概念,它告訴我們,事物比乍一看去複雜得多,而最抽象的概念卻解釋了整個物質世界。“放到量子物理的語境下,我們可以將這道非物質的光看作粒子,將作爲載體的物質看作反粒子。它們在零重力的虛空中相遇、碰撞,從無生有,以至萬物,”沃爾夫森說。

通往“另一邊”的門戶

黑暗孕育光明的神祕學概念也令人聯想到黑洞。按照NASA的解釋,黑洞的引力極其巨大,連光都無法逃脫,原因是物質被壓縮到了極小的空間內。

科學家認爲,宇宙誕生之初,小型黑洞也隨之形成。我們無法用肉眼觀測到黑洞,但能依據黑洞對繞行恆星施加的作用,推知它們的存在——黑洞會導致周圍的光線出現彎曲。

而在猶太神祕學中,“洞”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黑洞是卡巴拉思想所探討的靈性之洞的具象。”理論物理學家亞歷山大·波爾托拉克(Alexander Poltorak)在致力於探索科學與宗教交界的“量子妥拉”(Quantum Torah;“妥拉”爲猶太教律法)網站上撰文寫道。

卡巴拉思想中的“洞”用“rah”一詞表示,在希伯來語中,它的意思是“惡”,是從善至惡的穿越之門。但它又是無限光的一部分,因此本身並無好壞。與之類似,黑洞也從宇宙中吞噬着物質、能量和信息。有的宇宙學模型假定,黑洞或是蟲洞,即通往平行宇宙的門戶,類似於卡巴拉思想中通往“另一邊”的門戶。

2016年,《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of Letters)刊載論文,報告了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觀測到的兩個黑洞併合的事件。這一併合產生了引力波,科學家們得以觀測到並將之轉化成了聲波。據波爾托拉克所言,這一發現表明,和“rah”一樣,黑洞並不只吞噬宇宙物質,還會向外發射東西。黑洞融合時發出引力波,提供了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科學家收聽聲波形式的引力波,聽到的是某種意義上的“宇宙歌聲”——最初那片黑暗的聲音。收聽它,就彷彿在收聽“大爆炸和宇宙誕生的迴響”。

一切萬物皆相互關聯

不可思議的是,昔日的卡巴拉學者們既沒有探測黑洞的工具,也沒有物理學家們得出宇宙大爆炸理論所用的數學模型,但他們對宇宙學的理解,卻跟今天的物理發現有着驚人的相似。“神祕學的範式,即‘一’與萬物的並置所預言的普世主義奇點,得到了科學數據的印證,”沃爾夫森說。

簡而言之,科學家和之前的神祕主義者一樣,發現一切存在都生於“一”,這個“一”持續倍增,無盡創造,而這就是宇宙本身。宇宙豐富而又混沌,但它的運作之中,存在着某種永恆。

在研習過程中,沃爾夫森使用科學概念,啓發自己對神祕學經文的理解,反之亦然。“我認爲,這兩個學科的互動是值得的,”他說。“具體點來說就是,人文學者很有必要與自然科學家增進聯絡,自然科學家也有必要跟人文學者增進聯絡。”

不過,很多科學家都對靈性敬而遠之。在數字雜誌《Aeon》中,齊亞·馬拉利(Zeeya Merali)發表了一篇有關佛學與宇宙學的文章,並在其中寫道:“將宗教經文與物理學相提並論,這樣做並不時髦;你不光做不成大師,連物理學家的聲譽都會不保。”

但也有一些勇敢的人正在探索物理學和神祕主義的交叉點和交界面,幫助解答宇宙的難解之謎,他們包括:研究佛學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學家阿卜哈·阿什特卡爾(Abhay Ashtekar)、研究古印度哲學的斯坦福大學宇宙學家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至少,在科學探索的方向上,神祕學與哲學隱喻可以爲我們提供線索。

沃爾夫森明白科學與靈性的差別。但他認爲,兩者沒有必要一刀兩斷——考慮到神祕學對相互聯繫的注重,這也許並不出人意料。他認爲,神祕主義的世界觀跟當代科學高度相關,這裏的當代科學不僅僅是宇宙學,還包括生態學等。

他指出,事實證明,神祕學思想的一個根本層面是認爲一切萬物都具有相互交織的本質,而這在環境科學中也是一大關鍵。現在我們知道,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之間都有着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若某種蚊子的種羣數量下降,或入侵植物大量繁殖,生態系統中其他部分也會改變。沃爾夫森說:“神祕學宣揚一切事物相互關聯。在當前環境下,這是非常有益的,它能讓人們更加敏銳地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

翻譯丨雁行

編輯丨李莉

校對丨賀丹

來源丨Quartz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藍字“瞭解更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