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大青山支隊基本是步兵,爲了克服向平原、丘陵地帶發展的限制,經向上級請示批准,姚喆開始組建騎兵部隊。不久,大青山支隊改稱爲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3個騎兵營,李井泉任司令員,姚喆任副司令員。


【黨史故事】“步兵一夜變騎兵”


1938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軍一二跂師派三五八旅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姚喆率大青山支隊北進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大青山位於綏遠省中東部(今內蒙古西部),山巒起伏,村落稀疏。這裏的日僞軍大都是騎兵和摩托化部隊。而大青山支隊基本是步兵,爲了克服向平原、丘陵地帶發展的限制,經向上級請示批准,姚喆開始組建騎兵部隊。

解決馬源問題是當務之急,但不能增加農牧民的負擔。姚喆於是指示部隊從日僞軍和土匪手中“搶馬”。在他的指示下,駐紮在綏南蠻汗山一帶的大青山支隊一大隊,雪夜奔襲40多公里,端了匪首肖順義的匪巢,繳獲戰馬100餘匹,長短槍70餘支。創造出“步兵一夜變騎兵”的佳話。

綏中的三大隊、四大隊和支隊司令部雖也繳獲了一批馬匹,但遠不能滿足需要。武川縣、三元井一帶教會勢力大,教堂配備有騎兵武裝,一些大戶懾於教會勢力,不敢爲八路軍捐獻馬匹。姚喆親自向比利時神甫宣傳共產黨的宗教政策,經耐心勸說,神甫不再阻止教徒支援抗日,還將教堂的馬匹捐獻給了八路軍。

爲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姚喆提出“一邊打仗一邊建,一邊行軍一邊練”的口號。他身先士卒,主動拜當地馬倌和善騎射的羣衆爲師,學習馴養方法和乘騎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廣大指戰員掀起比學馬術的高潮。姚喆將各族羣衆乘騎、飼養的經驗,總結提煉成朗朗上口的歌訣“腳尖跟蹬,身略前傾,兩腿夾緊,屁股坐穩”“草膘,料勁,水精神”等。指戰員們對照歌訣,很快學會了馴養戰馬的方法,經過訓練,很快掌握了馬上瞄準、馬上劈刺和策馬追擊技術。大青山抗日遊擊支隊很快轉變成爲一支精悍的騎兵。大青山支隊“步兵一夜變騎兵”的消息很快在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據地流傳起來。

不久,大青山支隊改稱爲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3個騎兵營,李井泉任司令員,姚喆任副司令員。後又將騎兵支隊的營擴展爲團的建制。

1940年1月,李井泉調回晉西北工作,姚喆接任大青山騎兵支隊司令員。

1940年春,姚喆集中綏西、綏中部隊先後殲滅了頑軍的3個團,打擊了頑固派勢力。綏中頑軍在陶林一帶集中1000多人,揚言要與騎兵支隊決戰。姚喆帶領4個連乘敵不備,夜襲敵軍,取得殲敵2個連的戰果。

爲了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姚喆率領騎兵支隊,發動羣衆拆除封鎖牆,填平封鎖溝,以連爲單位分散活動,時而在山地丘陵與敵人兜圈子,時而又聲東擊西迷惑敵人,時而迅速轉移避開敵之主力,時而以騎兵快速奔襲薄弱之敵,襲擊日軍後方,弄得日僞軍暈頭轉向,哀嘆:“還沒有碰到過這樣厲害的騎兵。”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