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糞便長度與黏液的性質相結合,研究人員終於弄清了完整的動物排便過程。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由於動物大腸內壁覆有一層極薄的黏液,厚度僅與人類髮絲直徑相當,因此研究人員只能通過測量黏液蒸發後、糞便重量的變化判斷其厚度。

  據國外媒體報道,古代人會通過糞便的形狀、大小和質地診斷人體的健康狀況。即使是今天,醫生也會不厭其煩地詢問你上次“腸道運動”的時間和細節。

 

  這當然是個難於啓齒的話題。但我們必須按科學行事,因爲我們避而不談的事物照樣會造成傷害。美國人每年因爲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腸胃炎和其它與糞便相關的疾病的醫療支出達數十億美元之多。

 

科學

  沒想到!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同動物排便時長驚人一致

  但我們研究糞便性狀的主要動機並非阻止上述疾病的發生,而是出於某種更邪惡的目的。爲人父母往往令人手足無措,需要我們學會一整套全新技能,其中之一就是分析糞便。

 

  多年來換尿布和訓練如廁的經驗使家長們從新手逐步成長爲糞便“鑑賞家”。每位父母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些畫面:堅硬的豌豆狀糞便、光滑的長條狀糞便、一灘褐色的水樣糞便。

 

  和古人不同,我們不信通過兒童的糞便預測未來的那一套。但我們認爲需要弄清爲什麼糞便具有不同的形狀。在實驗室中解答這些日常問題,大概是科學家的專有樂趣之一。

 

  幾名流體力學專家與結直腸外科醫生丹尼爾·朱(Daniel Chu)組建了一支研究團隊。加入該團隊的還有兩名忠實的本科生坎迪斯·卡敏斯基(Candice Kaminski)和摩根·拉瑪卡(Morgan LaMarca),她們負責給糞便拍照,並親手從亞特蘭大動物園的34種哺乳動物排泄物中挑選樣本,測量這些糞便的密度和粘稠度。

 

  研究發現,大多數大象和其它食草類動物的糞便會漂浮在水面上,大多數老虎和其它食肉類動物的糞便則會沉入水底。我們還將糞便按臭味濃度排序,臭味最濃的是老虎和犀牛糞便,最淡的是熊貓糞便。亞特蘭大動物園動物種類衆多,它們的糞便形狀不同、大小各異,這些都可以作爲證據,檢驗我們提出的排便時長模型。

 

  研究人員還將動物糞便放在一種名叫“流變儀”的設備中,這是一種精密混合儀器,可測量巧克力、洗髮水等半液態半固態的物質特性。

 

  他們還發現了什麼?體型較大的動物往往糞便更長,但排便的速度更快。例如,一頭大象每秒可排出6釐米糞便,約爲狗的6倍。人類排便的速度則介於兩者之間,每秒約2釐米。

 

  這樣一來,雖然動物的排便量可能天差地別,但許多動物的排便時長其實都差不多,約爲12秒(存在正負7秒誤差)。考慮到大象糞便體積約20升,接近狗的1000倍,這一時間範圍可以說相當有限。那麼,爲何體型較大的動物排便速度如此之快呢?

 

  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由於動物大腸內壁覆有一層極薄的黏液,厚度僅與人類髮絲直徑相當,因此研究人員只能通過測量黏液蒸發後、糞便重量的變化判斷其厚度。雖然黏液層很薄,但無比潤滑,黏度僅爲糞便的100分之一。

 

  排便時,糞便就像一根硬邦邦的塞子般在腸道中蠕動。在理想情況下,糞便的長度與直徑完全由動物的直腸和大腸形狀決定。此次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便是,糞便會在從結腸到直腸的半路上伸長。

 

  將糞便長度與黏液的性質相結合,研究人員終於弄清了完整的動物排便過程。大型動物的糞便更長,但大腸內壁的黏液層也更厚,因此在同等壓力下、能夠更快地排便。若沒有這層黏液,動物也許根本無法排便。黏液異常會引發多種疾病,如慢性便祕、甚至細菌感染等。

 

  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此次對糞便的研究或許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研究數據可幫助我們研發宇航員使用的成人紙尿褲。宇航員希望能連續七天身着宇航服,但目前的紙尿褲不容他們這麼做。受到糞便的黏性啓發,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新型紙尿褲,可避免糞便與皮膚直接接觸。這款發明在NASA於今年初舉辦的“太空便便挑戰賽”(NASA Space Poop Challenge)中贏得了半決賽。

 

  這說明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物理和數學知識,即使馬桶也不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