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產經新聞》5月9日發表社論,稱中國“天舟1號”和“天宮2號”對接,意味着中國獨立製造的載人空間站已經只有一步之遙。2009年後,儘管日本將“白鸛”號無人太空貨船送入太空而備受世界關注,但最終還是被中國的“天舟1號”趕超。

  日本《產經新聞》5月9日發表社論,稱中國“天舟1號”和“天宮2號”對接,意味着中國獨立製造的載人空間站已經只有一步之遙。90年代以來被中國航天反超的日本航天事業需要新的戰略。

 

《產經新聞》報道

  《產經新聞》報道

  中國獨立製造的載人空間站離現實只有一步之遙——這就是中國發射“天舟1號”成功時給人的感受。

  “天舟1號”與繞地飛行的“天宮2號”成功對接,並向其注入燃料。向空間站補給食物和物資等的太空貨船,對長期滯留在太空中的宇航員來說至關重要。

 

對接動畫演示

  對接動畫演示

  “天舟1號”與“天宮2號”的成功對接,意味着中國自造空間站的整個技術體系已經徹底完成,在2022年開始運行中國自己製造的軌道空間站已經不成問題。

 

  近年來,中國在宇宙開發領域遙遙領先日本。上世紀70年代,日本和中國相繼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在世界排名分列第4和第5位。

 

  日本的優勢一直維持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日中形勢開始逆轉。爲何日本會被中國反超?

 

  《產經新聞》稱中國的宇宙開發事業有軍事原因,因此有龐大的軍事預算支撐。

 

  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在太空研發領域的計劃性。在日本滿足於搭美國航天飛機的“順風車”時,中國通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技術不斷積累經驗。

 

  2009年後,儘管日本將“白鸛”號無人太空貨船送入太空而備受世界關注,但最終還是被中國的“天舟1號”趕超。

 
爲國際空間站進行補給的“白鸛”號無人太空飛船

  爲國際空間站進行補給的“白鸛”號無人太空飛船

  對比起歐美來,日本的宇航業也相當落後。文章對比起已經使用了第一級火箭發動機回收的革新技術的SpaceX公司,和歐洲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的下一代阿麗亞娜6火箭。未來日本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將陷入苦戰。爲與各國競爭,日本需要確立專門攻關高新技術的戰略規劃。

 

  已經超越日本,瞄準“太空強國”目標的中國正加緊建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爲此,中國將把更多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此時《產經新聞》又多嘴提了一句,這一行爲會在宇宙中留下衛星殘骸和碎片造成太空垃圾污染,破壞環境,應當謹慎。

 

  文章結尾稱,相信在不久後,中國宇宙空間站就將完成建立,希望這一壯舉能夠爲世界航天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