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陽明傳習錄之九十八:萬事在心上下培養功夫

原文: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泄在詩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工夫。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爲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①,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後根幹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

詞語解釋:

①勿助勿忘:語出《孟子.公孫丑》,原文“必有事焉,而勿正(預期)。心勿忘,勿助長。”

譯文:

“栽樹的人必須在樹根上下培養功夫,修養道德一定要在心上下培養功夫。打算讓樹木長高,必須在樹木剛開始生長時就刪剪掉多餘的繁枝。要想讓道德隆盛,必須在開始學習時就放棄對旁門的愛好。比如喜好詩文,精神就會日漸傾注在詩文上去。其他許多愛好都是如此。” 陽明先生又說:“我的這種學說,講的是無中生有的工夫。諸位必須要堅信的,只有立志。學者一心爲善的志向,猶如樹的種子,只要“勿忘勿助”,只管培植下去,自然會日夜生長,生機日益完備,枝葉日益茂盛。樹剛長出來時,有了繁枝,就應該修剪,然後樹幹才能長大。初學時也是如此。所以,立志貴在專一。”

解讀:

陽明先生前一句講人的“外好”妨礙“欲德之盛”的功夫,文意曉暢,毋須多言。後一句中值得注意的是“是無中生有的工夫”這句,這裏的“無”指的什麼?“有”又是指什麼?需要剖析一番。

所謂的“無”,指天理純然之時,無一點人的意思,頗有“本來無一物”的意味,當人完全放棄自己的意思,任由理之本然自由暢行的景況,稱爲“無”,這裏的“無”強調人的主觀意思在面對“天理”時的那種獨立無干涉的“旁觀性”。“天理”從唯物主義哲學角度看,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實在,陽明這裏說的“無”,又是無意間觸吻到了唯物主義哲學對客觀規律所下的定義這一層意思。穿着唯物主義外衣的小姑娘一下飛紅了臉,羞澀地低垂下了頭。

但是流水般無情的陽明先生馬上在“無”之後又生出了“有”,“有”指的是人心在主觀能動性的選擇下,所選擇的主動和“無”的天理站爲一隊的行爲。這種行爲稱之爲“有”。解釋這種“無中生有”的最好目擊證人是李耳先生——《道德經》的作者,請大家熱烈鼓掌,歡迎李耳先生上場。李耳先生的目擊證詞體現在他的傳世名著《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原文是“道常無爲,而無不爲。”這句所表達的意思,實際上和陽明先生這裏說的“無中生有”是異曲同工,陽明先生的“無”對應李耳先生說的“無爲”,“有”對應李耳先生說的“無不爲”。

可以看到,不管是陽明先生,還是李耳先生,他們無論是提到“無”還是“無爲”,必然會有一個“有”或“無不爲”永相隨。這正是中國古代哲學最大的特色,以本然如此的天理爲底色搭建好舞臺後,必定會有“有”或者“無不爲”這種人的作用在其上跳舞。唯物哲學往往標明“冷靜、客觀、中立、不摻雜人的因素”,這種自我標明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有點搞笑,他頗像一個頑童在和別人玩捉迷藏時,用雙手捂上自己的眼睛,然後就對他的夥伴們說“你們誰都找不到我了”一樣。因爲無論任何一種哲學,也終歸是人觀察之、總結之的,歸根結底,世上沒有任何一門哲學是脫離了對於人的意義而存在的。所謂的“唯物”,也只是人所定義的“唯物”而已。

從道理上我們說清楚了“有”和“無”的關係,剩下的就是遵循和切實踐行的問題了,所以陽明先生那句“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是非常關鍵的。只有“信得及”,才能“行得篤”,行得篤了,“知”也自然在其中了。

“一生伏拜王陽明、曾國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養性的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