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乐樽在公元366年开凿了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哪个洞窟是他所开,有可能他开的洞窟早已经坍塌。敦煌莫高窟洞窟形态其实一直是变化的,先量变后质变,尤其是窟内造像,新壁画覆旧画新,层层累积,积累了千百年的莫高窟文化。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

敦煌现编入甘肃省,在安西西南约九十华里处。汉代时就以通西域之要道闻名,五胡十六国时为西凉首都。敦煌东南约七十华里处有一座鸣沙山,山腰处凿有石窟,即千佛洞。传说是乐傅和尚于前秦苻坚建元元年(366年)开凿的。以后经六朝、唐宋,最新开凿的是元代以后,石窟数目据伯希和的统计主要有171个,但一个洞窟中又含数窟,故总数到底有几百个不得而知,或许真如其名有上千之多。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期,敦煌莫高窟附近一直人烟稀少,原本还有个看管的寺院,后来都荒废了,经过风吹雨打,这些壁画也有所损坏,好在有些部分被沙土掩埋,算是被保存住了。

后又有人进行宗教活动,部分洞窟被修建改造,结果适得其反,将一些早期的壁画也给破坏,1982年,王圆箓进驻莫高窟,重新整修洞窟、重塑佛像、凿通石窟,敦煌莫高窟再一次遭到破坏,尤其是造像和壁画,这一次绝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悲剧。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正是诸多探险家、文人、画家、纷纷奔赴敦煌莫高窟,观摩考察欣赏之余,衣角厮磨、手抚笔画,有的人甚至在壁画上刻画题字、挪移塑像,这些举动都加速敦煌莫高窟的形态破坏与变化。

石窟大多数属唐代,其次为六朝、宋,六朝之物又按时代分成几个阶段,要确知何为最古,不行实地考察则十分困难,这里只能借用伯希和图录,在属于六朝之物中选出几件有建筑意义的加以介绍。

敦煌莫高窟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

从上面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壁画几经破坏,那么现如今不同壁画有着什么样的文化手法?

敦煌壁面凿有三个印度拱券,里面有佛像,值得注意的是拱券的手法和柱子。这类拱券在六朝时期即已被使用,拱券内轮的两端向外反转,呈忍冬卷草纹型,带有浓厚的六朝趣味。柱头如叠布式,强力地结向中央,使之出现如小鼓形轮廓(方便起见,称此型为结花)。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这种轮廓的柱头在云冈、龙门和其他石窟均可见到,但各自内容又有不同,左上部可见到天花板的一部分,手法是在方形天花板上插入回转45度的第二斜方形框格,再将此格回转45度插入第三框格。

这种手法是印度石造天花板的通用手法,中国、朝鲜也能见到,大概是从西域传入的,中国固有的木造手法是藻井、示井字型,整体像一张棋盘。

还有第120窟的右壁,两龛之上的印度拱券内轮,其两端呈忍冬卷草纹样的手法与上图相似,外拱券上有背光状的轮廓,轮廓里可见连续使用半忍冬的手法。这是六朝时期的常套手法,在日本法隆寺诸佛像的背光里常常可见,轮廓内以大胆雄浑的忍冬卷草纹填充。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第77窟的前壁上部,值得注意的是天花板的手法,这是一幅美丽的华盖图案,很明显,这个华盖的创意与日本法隆寺金堂内的华盖完全相同,这也是六朝时期的特色之一,在云冈、龙门等各处反复使用。

第120窟的左壁前部,背光上方的壁面画有战争场面,让人饶有兴味,左侧弓手、矛手混战的阵中活跃着一员骑马大将,右侧的场面是押着俘虏去见殿堂内的国君。这大概描述的是敦煌军与敌军作战,最后胜利的情景,画法十分轻妙自由,笔简而意尽。

上方的飞天和忍冬花表现得最为生动有趣,而且所有的画都是先画在画布上,然后再悬挂在天花板上,这种作法也很有趣六朝时代的遗窟此外也还有不少但大多数异曲同工,没有特别出色的珍品。关于敦煌,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至今尚未找到答案。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这就是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北凉的沮渠蒙逊想要开凿的沙洲、三危山石窟寺,我就沙洲和危山的位置进行了一些考察,但还没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二三篇文献,其中所记内容相去甚远难以置信。

地图也没有精确之品无法指望,如若吴汝伦题字的大清全地图基本可信的话,那么古沙洲应该在敦煌西南约五十五里处,而三危山在沙洲的东南约七十里处,是与鸣沙山相连的丘陵。三危山与鸣沙山为同一山系,踞鸣沙山西方数里。沮渠蒙逊开凿的三危山石窟就是鸣沙山石窟,我也曾听说过此处是前秦所开,之后由北凉相继。

确定此事的真伪本应不是难事,但很遗憾我还没能搞清。还有一件要附记的是,三危山的石窟应该就是莫高窟,文献上既有记为沙洲莫高窟的,也有记为敦煌莫高窟的,如是说,沙洲就是敦煌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敦煌以西的新疆省方面的叙述留在后章,近年欧美探险家频繁涉猎,有益发现颇多,其中大多属于唐以后的物品,但如能充分调查的话,六朝时代的遗物也应能够不断发现。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特别关注的是于阗、法显在《佛国记》里特别提到了王新寺,如果这里的遗迹也能发掘出来的话,难以预测将会为学界提供多少可观资料,我相信并期待着不远的将来能听到这类吉报。

总结语

对比莫高窟壁画、造像百年变化令人焦虑,敦煌石窟艺术瑰宝面临危机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其实对比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从1940年代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几代敦煌人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莫高窟的保护与硏究工作,这也足以看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重要性。

前期他们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修建围墙,尤其是清理洞窟内的积沙,最后再进行编号和拍摄,很多研究人员也开始进行临摹和艺术、历史研究等工作。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经历,看不同壁画的文化手法以及重要性

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国家对敦煌莫高窟投入的资金是较多的,他们对木构窟檐、栈道和崖体进行全面的修缮和加固,这一做法直接解决了洞窟坍塌的问题。1980年代,莫高窟的文物保护更加被人们看重,开始通过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一起保护壁画,修复一些材料,这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和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敦煌莫高窟早已经从以前的被动保护进入主动保护并预防,敦煌研究院也正在全面开展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数字化永久保护以及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会把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史》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