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人畜共患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狂犬病已經成爲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雖然該病的致死率極高,但是如果能在被攜帶狂犬病的瘋狗咬傷後第一時間發現和治療,還是有很大的幾率將該病治癒的。在現代,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成爲治療狂犬病的一種主要方式。但是在醫學不是那麼昌明的古代社會,人們又是如何治療狂犬病的呢?

在19世紀末,也就是大概在中國的清朝末年,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才發明了有關狂犬病的疫苗。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社會早期,人們並不能通過使用狂犬病疫苗來有效治療狂犬疾病。不過即使這樣,在治療狂犬病方面古人還是有其獨到的智慧的。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這部史書中就有關於狂犬病的記載。不過這種疾病在那時還不叫狂犬病,而是被稱爲"癟咬病"。據書中記載:"襄公十七年十一月,齊國人四處追逐癟狗,當時滿城人員傾盡全力四處捕殺瘋狗"。而中國歷史上最早記錄關於狂犬病的病例出現在西漢,當時的《淮南子·汜論訓》中記有"因猘狗之驚,以殺子陽"之語。說的是當時的鄭國大臣子陽被狂犬咬傷後,沒過多長時間就一命嗚呼了。

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狂犬病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直到東晉時期,當時著名的道士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其中就記錄有關於狂犬病的治療方法。那麼葛洪究竟是用什麼辦法來治療狂犬病的呢?

根據《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治療狂犬病的具體方法是將帶有病菌的瘋狗殺死,然後取出它的大腦,再配上其他的中草藥物,最後將其抹在患者的傷處。這種方法聽上去似乎有一些荒誕,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招以毒攻毒的方法確實是治療狂犬病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因爲現在我們所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成分就是從瘋狗體中提取出來的相關物質。

到了清代,關於狂犬病的研究更加進步。《醫宗金鑑》是清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一部漢醫叢書,是一本完善的中國綜合性中醫醫書。這本著作中也有關於如何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記載:"狂犬咬傷之處, 急急用犬嘴砂酒壺一個, 內盛幹酒, 燙極熱去酒, 以酒壺嘴對咬處, 如撥火罐樣, 吸盡惡血爲度, 未破自落, 再用艾柱灸之, 永不再發。"

除此之外,歷朝歷代的官方和民間都或多或少有關於治療狂犬病的土方,這些土方有些是從祖上傳下來的,有些是經過多次臨牀實踐後總結出來的。其實際的作用由於沒有詳細的病歷記載,因此在這裏不好做出過多的評論和介紹,只能說良莠不齊,真假並存。有的可能確實有效,有的也可能直接將患者治死。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法都是在被攜帶狂犬病菌的貓狗咬傷之後還沒有發作的情況下進行治療的,如果一旦發病後沒有得到有效及時醫治的話,那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涼涼了。所以在這裏還要溫馨提示大家,逗狗有風險,治病需及時。

參考文獻:葛洪《肘後備急方》、吳謙《醫宗金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