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斯坦福大學根據某約會網站的圖片數據庫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總結稱,面部攜帶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

 

普通人用肉眼是無法觀察出這些信息的,但強大的規律識別機器(即深度神經網絡)可對其進行提取。該研究指出,深度神經網絡根據男性和女性照片判斷性取向的準確率分別可達91%和83%。而人類判斷的準確率則低得多,少了20個百分點。這些信息就潛藏在照片中,肉眼卻無法看出。

 

新研究

通過照片判斷性取向

機器可利用照片中人臉的鼻子和下巴形狀等非後天習得的生理特徵進行判斷。出生前激素理論(簡稱PHT)認爲,下巴線條和鼻子形狀一部分是由胎兒在子宮內的性激素決定的。因此,研究人員用他們的結論支持“被廣泛接受的”性取向形成理論,即性取向是天生的,而非後天形成,雄激素前體“過多”會導致女性同性戀,“過少”則會導致男性同性戀。

 

照該理論來看,男同性戀屬於“雄性激素”不足,女同性戀則“太多。”

 

人的面相竟與性取向有關,這不免令許多人大爲驚奇。當然,雖然出生前激素理論與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稱面部特徵“偏女性化”的男性更可能是同性戀,但生理特徵和性取向並不一定是由相同的基因原因決定的。因此,我們需要在該研究設置的背景下,對激素理論進行更深層的討論。

 

“男同女同”和“直男直女”都是很實用的詞,我們知道它們的含義,也知道如何使用。但我們相當好好想一想,這些分類方式正將成年人的性取向切分爲涇渭分明的兩類。這一點很重要,因爲它關乎到我們是否能判定深度神經網絡判斷結果的準確性。如果某人在網站上尋找異性作爲約會對象,在這項研究中就會被判定爲“純直男(女)”。但這項指標真的可靠客觀嗎?也就是說,真的存在準確客觀的指標嗎?

 

你也許會認爲,人類或者機器能夠從照片中判斷出某人的性取向這個想法很蠢,甚至很有冒犯性。的確,這就像通過照片判斷某個人的政治機場、智力、犯罪動機一樣愚蠢,一樣冒犯人。但該研究作者甘願冒此爭議。

 

該研究作者之一米卡爾·科辛斯基教授(Prof。 Michal Kosinski)指出:“從人臉上可以觀察出許許多多信息,如你的人生經歷、發展機會和健康狀況等。”

 

他們似乎認爲,深度神經網絡破解人類面部“密碼”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革命性突破將對公民自由權和隱私權產生重大影響。但對於先天和後天的問題,該技術也許不會展開進一步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