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向记者展示《文物管理工作手册》及证书

一诺重千金 痴情此一生

——新县义务文物保护员张爱华的“红军洞”守护之路

记者 周 涛 杨长喜

秋日的新县郭家河乡风光旖旎,悠悠清溪绕山而行,湾店村伴山水而居。

村边山岭有众多洞穴,尽是故事;村里有个张爱华,远近闻名。

“红军洞”,一个传奇的名字,它是这里一座座邻山相守、隔涯相望的山洞组成洞群的统称。当年,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战士在这里与敌人抗争,保存革命力量;老百姓腰拴大布口袋,冒死上山送粮;女烈士晏春山为保守党的秘密,纵身跳崖牺牲……

一座座山洞,凝聚着英雄浩然之气,闪烁着革命意志光芒,见证着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荣耀。

1964年春, 有“大别劲松”之誉的老红军刘名榜返乡时殷切叮嘱“要守护好红军洞”,张爱华含泪使劲点头,铭记于心,从此一诺成一生!

54年来,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护文物、宣扬革命史,她凭着一颗丹心和一腔痴情,呵护着这精神火种、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源源不绝。

如今,已77岁的张爱华仍然每天巡山未曾止步,绕洞守护从不离开……

一声嘱托 几段往事

报答党恩,红军洞成了她最大牵挂

初秋的清晨,弥漫着怀想的气息,清净自然,纤尘不染。

贴着鸡公寨脊背的云烟褪去,露出浩无边际的绿海。张爱华与爱人潘国章带着镰刀和毛巾前往巡山第一站——晏春山烈士纪念碑。

张爱华说,带镰刀是为英雄烈士“打扫卫生”,带毛巾是为她“擦擦脸”。

张爱华与红军洞纪念碑合影留念

1933年,40岁女共产党员晏春山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灌辣椒水、钉竹签、烙铁烙等酷刑,她始终不透露红军游击队的去向,最后将敌人引至远离游击队的大花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跳崖牺牲。

父亲张贤盛是铁骨铮铮的红军打旗兵,母亲黄本英是作战英勇的游击队员,对于革命先烈,张爱华有着深埋在骨子里的敬仰。

在这里,有“大别山江姐”晏春山,还有宁死不屈的陆汉婷夫妇、雪夜寻粮摔下悬崖的肖先发……一路上,张爱华为记者细数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娓娓道出“红军洞”的由来。

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部队主力胜利突围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人,组成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下辖罗礼、经光两个县委。

张爱华向记者讲述燕子洞的由来

为了躲避敌军,县委机关就设在山洞里,这些山洞被老百姓们称为“红军洞”,这里也是中共大别山工委纪念地。

1964年春,刘名榜故地重游,面对老部下之女感慨万千:“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张爱华知道,报恩的机会来了。

时光追溯到1947年,由于父母参加革命无法抚养自己,7岁的张爱华有一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扔到河中,被老百姓救起后一直高烧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来时,她在部队医院,眼前都是戴着“五星帽”的人。

下山路上,张爱华步伐稳健

游人纷纷夸赞张爱华体质好

张爱华回忆,那种刻骨铭心的重生感觉,永世难忘。

解放后,她被送往学校学习文化知识。8年学生生涯,党组织为她解决了衣、食、住等诸多困难。1961年,张爱华被安排到陡山河乡小宋湾村教书,随后又调回到湾店村王湾组,期间既当教师,又当村计生干部。1963年,张爱华与同为村干部、大她4岁的潘国章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是党救了我的命,是党教会我做人,是党给了我一切……”张爱华始终这样认为,也明白报恩需要的是行动里的真实和坚执。她要守护好红军洞,完成父亲临终前那句嘱托:做个知恩图报的人。

自此,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几座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

一个红本 千斤担子

守护深山,历经磨难艰险终不后悔

沿着去往鸡公寨的崎岖山路艰难前行,山下晏春山烈士纪念碑至红军洞有1.5公里,到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烈女岩”有2.1公里。走完脚下夫妇二人修整的一条数百米平坦路,通往山上的小路若隐若现。

深山有清泉自上倾流而下,即便是艳阳高照,双脚时不时因为山石上薄薄的青苔打着踉跄。已近耄耋之年的张爱华依然健步如飞,当年的红军精神分明还在。

待到山腰,刻着“红军洞”三个大字的石碑赫然入眼。火红的镶字,刻出了对当年红军洞峥嵘岁月的无限铭记,也深深刻进了老人的赤诚。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给革命遗迹“正名”,张爱华整天往县文物局、乡政府跑。终于,“红军洞”于1979年被公布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那几天,张爱华激动地没睡好觉。

当时,爱人潘国章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平日太过忙碌。张爱华也是村干部,但一有空就把心思放在了“红军洞”。

有次巡山遇到一头百余斤的野猪,她躲在燕子洞许久不敢出声;有年冬天她失足跌入深水潭,恰得一位路过的砍柴人搭救……多年来,张爱华遇险情无数,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传承先辈遗志。

1981年,县文物局为张爱华颁发了一个“红本本”——义务文物保护员证。虽然没有分毫报酬,但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90年代中期,一位村民想要承包集体山,合同上写着40年期限8万元,山林范围包含“红军洞”。看到合同,张爱华拒不签字,欲给“好处费”,她甚至翻脸,对方只好作罢。

还有一次,一温州商人想开矿,将挖土机、钻探机等设备都开到了山上。张爱华每天都去一趟,撞见他们偷摸着想用炸药开山,她上前就扑在放炸药的石头上。见不怕死的她软硬不吃,温州人只能放弃想法。

寒来暑往54载,张爱华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期间,有人咒她“为什么不去死”,也有人说她“多管闲事”,她却总是笑脸相迎,因为她深知一个道理: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无悔于事、无悔于世。

张爱华有写日记的习惯,她总是把关于自己与红军洞的日常记录在本子里。

一本日记 诸多文物

交献文物,为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休闲洞是伤员们养伤的地方,小亮洞是警卫站岗的地方,穿洞的好地势适合打游击……”在家门口的红色文化长廊里,张爱华已忘记跟多少人介绍过“红军洞”。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革命火种永世相传。为让更多人了解红军洞,一有时间,张爱华就到郭家河乡八一希望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讲故事。

红军钻山洞与敌人打游击,老百姓冒死为红军送红苕,村民偷偷为游击队伤员打井……老人每次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围坐她身边听得满脸尊崇。

时光漏进的林荫酿成了岁月,红色故事也随着流传下来,化作了精神信仰的种子。

张爱华为文物部门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2014年8月2日,张爱华的精神信仰得以升华——“红军洞”纪念碑建立。那一天,她激动地流泪,并在日记本里写道:

青枝绿叶一遍山/无数石洞在里边/这是当年革命的重要地/住过英雄无数千/首长面交我看管/我黑发离去白发添/我坚守老前辈们在这里流过的血和汗/今年整整50年/今日政府把碑立/让英雄事迹代代传。

今日小雨,为了修通往红军洞的山路,男男女女们齐上阵;刚吃完早饭,几佰(百)名学生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拉水泥的车子来回跑,路上人儿哈哈笑,今天乡村公路开工了……

数十年来,张爱华坚持写日记,她说她喜欢写东西,记录自己的人生。在另一篇日记里,张爱华写道:这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这个村庄和这座山,舍不得离开一天,在我的眼里这里最美……

斑驳的日记本夹层,一直还存放着几份“征集文物收据”,上面记载着她和村民们向文物部门交献的各类红军用过的物品。

吴焕先用过的怀表,刘名榜吃饭用的碗,何耀榜用过的酒壶,老红军用过的马蹬子、土烟袋……多年来,她数不清自己与村民们向文物部门交献了多少文物,只知道目前有些陈列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有些珍藏在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

新县境内现存有36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正因有了众多像张爱华这样的人,这些革命火种才得以留存,大别山精神之流才能源远流长。

大别山的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大别山的女儿如水,温柔中却有亘古不移的赤诚!2013年,张爱华被省文化局评为“优秀文物保护员”,2015年被评为“新县道德模范”,2018年被中共信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这一生,岁月更迭,她把征服陡峭山路当成习惯,从日出到日落;

这一生,流年沧桑,她以护卫革命遗迹作为责任,从青丝到白发;

这一生,张爱华,只因一句不作声的诺言!

张爱华向慕名而来的游人介绍红军洞的故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