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8年度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免疫療法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至此,日本一共有24人曾獲諾貝爾獎,其中2人獲獎時已經取得美國國籍,除去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外,日本曾囊括了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和平獎。

諾貝爾獎意味着什麼?在絕大對數人的認知裏,諾貝爾獎代表着人類最高智慧,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也被認爲擁有領先全球的科學技術。而在這樣一個衡量體系中,中國的成績有些令人難爲情,目前獲得諾貝爾獎且一直爲中國國籍的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算上華人,目前也一共只有1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只達到日本獲獎人數的一半。

諾貝爾獎是否公平?

看到這裏,不少人開始發出疑問,究竟是諾貝爾獎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科研水平出了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評選出來的,如果說諾貝爾和平獎有政治背景,諾貝爾文學家又常常所託非人的話,那麼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則相對來說含金量更高,更公平。

從1901年諾貝爾獎項設立至今,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而俄羅斯則屈居瑞典之後位列第九。在十月革命前的十幾年時間裏,沙皇俄國一共獲得了2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雖然蘇聯的經濟與科技蓬勃發展,重大發明源源不斷,但是在近40年的時間裏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反而變成了空白。

反觀中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獲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島素的成功,一時驚豔世界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提名,當時參與胰島素研究的共有10日,經過國內方面推薦了4位,而諾貝爾科學獎評選規則上明確規定,每項獎一次最多隻能推薦3人,迫於無奈最終我們選出鈕經義一人作爲代表參評,可惜的是最終還是沒有獲獎。

以上史實或許難以作爲諾貝爾不公平的作證,但相比歐美國家,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想獲得諾貝爾獎要比其他國家困難一些。

我國的科研環境有哪些問題?

再來看我們的科研水平,從目前的觀點上來看,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的科研發展還需要時間。近些年日本接連獲得諾獎,主要得益於“播種期”比中國早,事實上日本在200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其論文主要完成於上個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之間,當時正值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時期,原本就重視科技的日本投入了大量經費用於科學研究。我國想要迎來諾獎的豐收期,還需要時間。

  • 我國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科研環境。目前中國的科研評估系統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嚴重依賴單一的評價標準(論文數量),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科學界頻繁爆出論文造假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科研經費投入的問題,雖然我國對研發的投入佔GDP的2.15%,超過了歐盟15國平均2.1%的水平,但這些經費有多少花在了該花的地方,給到了實驗室裏的學生,這也要打一個問號。

最後,就是態度和格局的問題了。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認爲,我國科學家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論文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在科學研究領域有了一種“平庸化”思想,不少研究員只關心自己本專業範圍內的問題,此外的事情都不感興趣。一位留學過日本的北大研究生稱:“我在研二的時候去了日本 KEK 的國際直線對撞機部,參與超導加速器的預研。野口修一博士是我當時的導師,他是日本超導加速器的領軍人物,ILC 加速器原件部的頭。那個時候已經 60 多歲了,每天親自下到實驗室,參與擰螺絲這樣的事情。”有這樣一批願意堅守的科學家,難怪日本能頻繁獲得諾獎。

說到這裏,需要肯定的是,我們在智力上是不屬於任何民族的,近些年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也是顯著的,但也不可否認,我們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一些中科院院士、華人諾獎獲得者認爲我國將在未來的幾十年內贏來諾獎的“豐收季”,至於能否實現,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