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秀的國產動畫《大魚海棠》,讓很多人記住了那“神之圍樓”,它的原型就是客家圍屋。江西贛南地區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贛南的青山綠水間,古老的圍屋見證着客家文化與歷史的厚重。新華網 楊益民 攝

一部優秀的國產動畫《大魚海棠》,讓很多人記住了那“神之圍樓”,它的原型就是客家圍屋。新華網 楊益民 攝

江西贛南地區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贛南的青山綠水間,古老的圍屋見證着客家文化與歷史的厚重。新華網 楊益民 攝

夏至過後,暑熱更盛。清晨6點半,天色已亮,56歲的李明華早早來到了正在維修的圍屋現場。新華網 王凱豐攝

李明華正在維修的圍屋是有着200多年曆史的煙圓圍,佔地2000餘平方米。作爲紅軍的軍部舊址,當年留下的紅軍標語如今依然清晰可見。新華網 王凱豐攝

1962年出生於贛州龍南縣裏仁鎮上游村的李明華,是贛南圍屋營造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自14歲開始學習傳統木工技藝,參與維修圍屋、祠堂的工作,42年來醉心於客家圍屋的修繕維護。新華網 王凱豐攝

這些年,凡是經手維修的每一座圍屋,李明華都力求親力親爲。按照傳統贛南圍屋營造技藝恢復原貌,是這位老匠人的“職業病”。新華網 王凱豐攝

夏天日頭毒辣,溫度達到38℃以上。圍屋維修的過程繁瑣、耗時,“烤驗”着工人的執著與匠心。新華網 王凱豐攝

李明華的工作融木工和泥水爲一體。卯榫、斗拱、夯土牆、河卵石砌築等傳統的圍屋營造技藝,李明華掌握得已經爐火純青。幾十年精益求精的執着追求,經他修繕的圍屋,既修舊如舊,又推陳出新,成爲了圍屋營造的樣板。新華網 王凱豐攝

42年間,李明華的足跡遍佈了贛南500多座圍屋。關西新圍、燕冀圍、慄園圍、鶯龍圍、貓櫃圍……守護圍屋,成了李明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新華網 王凱豐攝

“這次維修煙園圍的工期是3個月,我們十幾個工人每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半,一刻都不能停歇。”結束了上午忙碌的工作,李明華終於有時間停下來喝一口水。新華網 王凱豐攝

李明華出生於龍南縣裏仁鎮的沙壩圍。沙壩圍建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是贛粵古驛道上重要的客棧,也是贛南唯一一座有地下通道的圍屋。也許與圍屋的緣分,從一出生就已註定。新華網 王凱豐攝

站在沙壩圍偌大的天井裏,李明華指着說,這間房他的出生的臥室,那間房是爺爺的居所,拐角的那間是家裏的廚房。言語之間,歷史彷彿被按下了倒退鍵,時光交錯,往昔重來。新華網 王凱豐攝

與圍屋一樣,圍屋營造技藝也面臨着“斷層”的窘境。李明華曾經帶過6個徒弟,有的徒弟潛質還非常高,但因難以維持生計,最後都改行了。作爲客家人一項傑出的建築藝術,如今掌握圍屋營造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新華網 王凱豐攝

“保護圍屋就是保護歷史的根脈,留住圍屋就是留住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滄海桑田,歲月悠遠,作爲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得益於李明華們的匠心修護,古老圍屋得以繼續敘述與見證着客家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變遷。新華網 王凱豐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