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家|華爲事件啓示:可貴的危機意識

惶者生存,危機意識的存在,可以讓企業預防失敗,保持持久而旺盛的戰鬥力。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芳潔

頭圖攝影|史小兵

過去一個月,華爲事件引起全球關切。說真的,企業真是太無辜了,全球化時代,產業鏈上的國際協作非常普遍,所以很多企業都成爲了國際產業鏈上的一環,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今,美國政府臉一翻,就要把產業鏈剪斷,受重創的絕不僅僅是華爲!

中國有句老話,“一根繩上的螞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他”。華爲手機已經在全球佔有近30%的市場份額,對於那些斷供的美國企業來說,失去這樣一個優質大客戶,無疑是一筆巨大損失。

在危機發生後,華爲創始人任正非的應對態度贏得了輿論的讚許。他傳遞出層次豐富的信息,既對打贏這場戰爭富有自信,又不失分寸感,帶着“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的風度,更給他日雙方修復關係留下了餘地。

但高超的公關技巧絕不是華爲核心的戰鬥力,這家公司就像一座深礦,蘊藏着巨大的能力。已知的信息是,華爲旗下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內部公開信裏說,海思將啓用“備胎”計劃。“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海思半導體的歷史,這家公司2004年便已經成立,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手機芯片,2012年又推出了第一款自用的手機芯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段呢?有本書相信大家還記得,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正在那時風靡國際。

也就是說,當人們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全球化時,華爲已經做出過極限生存的假設。正如任正非所說:“芯片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在別人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這是我今年第二次注意到備份這個詞,超脫了它物理學的定義。上一次是聽萬科董事長鬱亮提到。鬱亮認爲,大企業最重要的是保證安全,一定要有備份,就像飛機永遠需要兩套航電系統,一旦一個失靈,另一個馬上可以投入使用。

通過企業家的這些觀點,一種相似的危機意識便被感知了。順着它,我們還能找到更多的成功企業,例如平安集團CHO蔡方方告訴我,危機感是平安的底層文化。

無論是華爲、萬科還是平安,都已經有30多年曆史,是具有相當成熟度的企業,在漫長的時間裏,他們都曾經歷過週期的轉換、外部環境的變化,甚至是生存的挑戰,可以說,危機意識是他們在經驗上的共識。

讓我們回到2001年,在這之前的6年裏,華爲投入了1/3研發力量終於攻克了3G技術,但國內的3G牌照卻遲遲不發,沒有市場,鉅額的投資無法回本,華爲曾站在崩潰的邊緣。當年,任正非寫下《華爲的冬天》,袒露了他由來已久的危機感:“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10年。”

寫到這裏,我想起近年來一句受到廣泛認可的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其實,對於企業來說,在長期經營過程中,保持危機感也很重要。

如任正非所說,惶者生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