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刺激的高考刚刚过去,令人摸不着的头脑志愿填报即将开始。把高考比作是一场为期十二载的马拉松,志愿填报就是短短数日的极限挑战。如果说高考象征着“努力”,那么志愿填报就代表着“选择”。

努力与选择,究竟何者更重要呢?

尽管成功学总是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事实上,二者同等重要。努力与选择总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就以高考和志愿填报为例。

足够的努力,才能做有价值的选择

“我从小到大都在犹豫,究竟是上北大好,还是上清华好,后来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这则笑话很好地说明,在没有足够的努力支撑下,是没有资格参与有质量的选择的。

如果没有十二年勤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能在高考中取得靠前的成绩和排名,志愿填报中可供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范围就非常狭窄了。

对于只考到200、300分的考生,他们的选择只能是花大价钱上民办三本高校还是专科学校,亦或是直接就业从事专业门槛较低的工作。

对于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犹豫是选择名牌大学的弱势专业,还是重点高校的王牌专业。

对于排名最为靠前的考生,甚至不需要作出任何艰难的选择,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大门都是向他们敞开的,可以只需要考虑个人兴趣、行业前景等更加深层次、有长远意义的因素,而不用再纠结于大学的层次。

在工作中同样也是如此。

对于既没有过硬本领,言谈举止也缺乏魅力的职场人士,只能在人力资源市场排队供企业挑三拣四。

只有自身业务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出众的人才,在择业中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比如究竟是跳去大厂做个中层,还是去中型企业做个高管,亦或是做个人才引进的聘用制处长。

至于业界公认的顶尖人才,则是各知名企业、重要城市争相抢夺的对象,往往薪酬待遇、职位抬头都是最优不需要权衡,职业发展前景和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成为更重要的因素。

合理的选择,才能让努力更有价值。

很多人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视作是金玉良言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他们来说,的确做努力的时候多,做选择的机会少。盲目的努力居多,有价值的选择很少。

还是以高考和填报志愿为例。无论学习的方式方法、认真程度、实际效果如何,大部分学子还是拼搏奋斗了十二年的,但是留给志愿填报的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几天。

如果不是传说中的学神学霸,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准大学生们都不得不在学校、专业、城市等种种因素中作出权衡。

究竟是去知名度尽可能高的学校,尽管只能被调剂到从未听说过的冷门专业?

还是为了能够选择更有前(钱)途、更感兴趣的专业,降低大学的档次?

亦或是先把区位在二线以下的城市全部忽略,只盯着北上广深和广大新一线城市?

现实中,高中或老师为了学校的“光荣榜”和自己的奖金,强迫学生选择“名校”中的冷门专业,学生学习起来了无兴趣,毕业后就业困难,纷纷加入“劝退党”的反面教训不在少数。

舍弃“名校光环”,退而求其次进入到非重点高校“王牌专业”,职业生涯一步一步迈向人生巅峰的正面典型也非常常见。

总之,短短几天里作出的选择,就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从时间和影响上来看,的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工作中。

不知有多少员工,沉迷于努力不能自拔,听着老板的鸡汤,996、711、5+2、白加黑。

“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12以上。”

“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老总们如是说。

的确,老大们可能除了睡觉一刻也没有在休息,乘飞机时在思考规划布局,吃饭时间需要应酬,恋爱结婚都是公关宣传。

老总们的努力都是在把方向、谋大局,是在“抬头望路”,而非“低头拉车”。

可他们年轻时呢?

马老师在全职做老师时,就在忙着搞翻译社、做网站、接部委的项目、出国,最终成就了阿里巴巴。

东哥在创业初期也是屡经波折,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私人飞机和绯闻缠身,兄弟们纷纷杯酒释兵权、遣散归田。

老大们卖力地抬头望自己的路,员工们勤恳地低头拉老大们的车。

相信,如果员工们可以自主决定选择996的时间里做什么、学什么,能够在公司上市之后拿到足够高份额的股票甚至投票权,反对996的呼声绝不会这么强烈。

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究竟要作何选择,在鸡血泛滥的今天,自主且有效的选择非常匮乏,更显宝贵。

努力地做选择

为什么同样的考试,同样的十二年,有的考生能凭实力拿到满分,有的却全靠运气呢?

在于努力的程度不同(在同等教育资源和天赋的前提下)。

考试是同样的,但十二年却不是。

考场上做对一道选择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这背后的知识体系却是十二年学习的积累。

填报志愿这样“一选定终生”的大事,自然跟高考一样,不能全凭临时的发挥,更多的是要做足背后的功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其爱好、特长、特点进行充分的发展和了解,对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各层次从业者实际处境,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办学、就业情况进行详实的掌握,都是志愿填报的“平日功”。

在工作中。

跳槽、转轨、投资理财等等重要决定,都不是简简单单听几场网课和演讲、看几篇热帖网文、听陌生人鼓吹几句就足以做出慎重决定的。

诸多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进入的低门槛选择,大都成为收割韭菜、收取智商税的工具。

真正慎重的选择,往往是在长年累月的专门积累中,对行业、领域、单位、项目有了真实详细的了解后才能做出的。

毫无准备就马上作出选择的,无异于“不会就蒙C”。

努力地提问题

比如何做选择更难的是,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选择。

学术圈有句名言:“二流的科学家解决问题,一流的科学家提出问题。”知道在何时为自己提出选择题。

工作和生活不是考试做题,很少有把一道道选择题明晃晃地放在我们的面前。

是否要申请升职加薪?是否要跳槽?是否要换行业?是否要深造?诸多重要的选择题都隐藏在纷杂琐碎的日常努力中。

很多时候,需要问的不是哪个(which),甚至也不是什么(what)和如何(how),而是何时(when)。

这个何时,就是在无穷多的时间点上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比起有限的多选题,无限选项的时机要困难得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无论过程如何,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