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景區位於高平市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裏村,俗稱“皇墳”。陵後的五穀廟原來建築規模龐大,爲元代所建,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爲“生員申道統立”。炎帝陵景區修復保護工程於2016年竣工,整個院落依中軸線由南向北順勢而上,依次是山門、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進三重院落;中軸線兩側分別佈置了鐘鼓亭、聚賢堂、關聖殿、頌德堂、醫藥堂、根源堂、溯源堂、百草殿、五穀殿、農耕堂、碑亭、碑廊等,整個建築羣顯得氣勢磅礴、莊嚴肅穆,成爲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精神家園。

炎帝陵景區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農業之神炎帝的陵墓。

炎帝陵景區東、西、南三面溝壑縱橫,西望羊頭山,南眺丹河谷地。陵區內有晉長二級公路由南而北貫通,小東倉河環繞陵區四周。炎帝陵是炎黃子孫祭祖活動的主要地方。

天梯

山門

從晉城市驅車1個小時左右便可以從市裏到達炎帝陵,重要的是不要門票哦,這個讓小編不禁感嘆“高平人真幸福啊”。剛進景區便是停車場,東側便是遊客服務中心,包括導遊接待處、購物中心、餐飲中心、醫療救護等遊客便利點。

這裏奉上炎帝陵的平面圖,遊覽起來更方便呦。

四柱三枋沖天石牌坊

進口處四柱三枋式沖天石牌坊,昭示着始祖炎帝爲人類的發展所做出的豐功偉績。牌坊摺柱花板正面摹刻“炎帝陵”三個金字,背面攜四個行楷大字“福佑中華”。

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軸線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於月臺之上。面闊9間,進深5間,通高24米,前出廊,重檐廡殿頂,建築面積1687.56平方米,爲古建築中的最高形制,規格等級僅次於故宮太和殿。殿內36根擎天“金柱”,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餘,雄偉壯觀。中間供奉神農炎帝木雕貼金神像,坐九龍椅,高5.65米,鹿、鷹侍奉左右(相傳炎帝幼時在鷹、鹿呵護下長大成人)。神像有一獨特之處,即膚色黝黑,因炎帝嘗百草時中毒所致,爲紀念這位爲國爲民獻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

炎帝之功,開創華夏基業。神農之德,廣濟天下蒼生。炎帝陵景區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大小殿宇291間。古建築羣均爲全木結構,採用晉東南傳統祭祀建築手法和宋式建築風格,以彰顯炎帝陵久遠的歷史風貌。

中華五千年文明是炎帝開創的原始農耕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從遠古時代一路走來,走到了今天的輝煌,走到了今天的燦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