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歷史上由中國人在海外建立國家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時的徐福,方士徐福以爲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爲名,東渡東海尋找到了一“廣澤之地”,然後在此紮根,隨船帶來的軍隊和5000童男童女就是最早日本人的祖先。據史料載: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徐福開疆擴土,建立了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日本國。但是在元末明初,還有一箇中國人,和徐福一樣,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後來也成爲了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這個牛人是如何建立海外之國呢?下面小編就給你介紹一下他充滿神祕色彩的一生。

黃森屏原名黃元壽,字昌年,元末福建泉州人。20歲左右棄文從軍,後加入了朱元璋推翻暴元的“紅巾軍”起義,明朝建立以來,由於他在南海森屏灘剿寇抗倭有功,朱元璋特賜“森屏”爲名,並加封他爲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他上任不久,勵精圖治建立了“石頭城”,竟在荒蠻之地矗立起了“極邊第一城”。

正當仕途一帆風順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果斷辭官回家,帶着所有家產及鄰居上千人出海創業。經西南部緬甸避亂婆羅洲航海南渡抵達(即現在的加里曼丹島)。他們在東加里曼丹的一條大河河口登陸,精疲力竭之時發生了船難,很多人都折斷了手臂,故此地被命名爲“斷手河流域”。上岸後,在黃森屏的帶領下,不僅恢復了元氣,並且聯合當地的華人同胞,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當地人對黃森屏的能力也極爲佩服,稱他爲“拉闍”,也就是王的意思,華人則仍然稱之總兵。

在當時斷手河流域的北邊,有一個勢力較弱的渤泥國,經常被印尼和蘇祿蘇丹國欺負,每年都要向它們進貢。之後,馬合謨沙成爲渤泥國的新國王,爲了改變這被動的局勢,就向黃森屏求援,將女兒嫁給他,並賜給黃森屏“麻那惹加那”的稱號,按當時明朝的稱呼也就是所謂的“一字並肩王”。

在黃森屏的幫助下,渤泥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印尼等周邊國再也不敢欺負它。此後的三十年時間中,兩股力量像其領導人一樣迅速發展。華人由東部的斷手河流域向北部沿海發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等城市,即今天馬來西亞東部的大城市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公元1370年,明朝使臣到達渤泥國,馬合謨沙被大明強大的實力所折服,有如此強大的“母國”做後盾,對黃森屏更加信任。馬合謨沙去世後,黃森屏作爲“託國之臣”監國攝政,實際上就是渤泥國的一把手,掌握着軍政大權。

在海外奮鬥大半生的黃森屏,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大明王朝的子民,隨着年齡的增長,更加地思念自己的家鄉。公元1408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鎮守渤泥,自己則帶着100多人到中國朝見當時的皇帝朱棣。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聽說黃森屏不遠千里前來朝貢,內心極爲高興,並特意下旨讓沿途官府都要設宴招待,如有怠慢者,定當嚴懲不怠。

由於年事已高,加上當時邊遠地區交通不便,沿途舟車勞頓,還沒到明朝首都北京城,黃森屏就因病死了,在病逝前,他給明成祖朱棣提出了三個請求:

第一,將渤泥和斷手河流域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

第二,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爲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

第三,希望自己死後,能夠被允許落葉歸根,葬在大明國土,後來黃森屏葬在了南京。

明中期以後,朝中重臣劉大夏提出海禁,加之奸臣當道,大明的海船不來了。送上門的國土都不敢收。中國力量從南洋退出,歐洲殖民者東來以後,渤泥與中國的關係完全阻斷,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國號也改爲現在的文萊國。

當時的渤泥國,就是現在的文萊,二十世紀初,文萊仿效西方創制國旗時,還特意在國旗中加上兩道斜槓以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一條指的就是黃森屏。

文萊國土面積近5800平方公里,人口近70萬,是亞洲最富有國家之一。文萊之所以有現在發展的優勢,當然得益於當初開國的華人領袖黃森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