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证券日报援引易居研究院的报告,称东部二线城市和中部二线城市成交量将逐渐萎缩,其他二三线城市全年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

  实际上,易居的论断,长期以来都并不那么准,这次的论断,我依然觉得值得商榷。

  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供各位参考。

  1、先来看第一个热点,厦门。

  之前也简单在悟空问答里回答过,这个城市的房价的确在下跌,但它其实是比较特殊。我认为,现在的行情其实是市场规律滞后的一种表现。

  从2011年全国启动大规模调控开始,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价基本上都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上涨过程中出现过滞涨或者回调,典型如北京,杭州,上海,成都,合肥,南京这些。但厦门却没有,它的房价基本上处于持续上涨的行情。这种持续的上涨,在透支购买力上必然要比其他城市更加严重,特别是2015年爆发的去库存,让本该谢谢脚的厦门楼市继续透支购买力,2017年大规模调控落下,直到2018年仍然在加码调控,这个压力必然要释放,

  现在算是一个窗口期吧。

  那么问题来了,厦门房价会跌到底吗?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杭州之前2012和2014的两次明显的下跌过程呢?

  我个人认为不大可能。厦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连省会都不是,但它却拥有事实上的卫星城:漳州泉州和龙岩,这是它的一个需求层面的基本面优势。厦门的风头太大了,房价紧跟一线城市,但这几年的发展又不如其他强二线城市,所以最合理的状态应该是等一等其他二线城市。这个周期可能在1年至1年半,然后房价才能继续往上走。

  2、第二个热点,住建部在沈阳的座谈会。

  这个热点,网上的解读早已铺天盖地。但有些细节方面的信息,我觉得在这里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目前我并未看到就这些细节给出的相对合理的解读。

  这次新闻的稿源是央视新闻,也不算长,但很精炼,很艺术。

  我们关注这么几点细节。

  “坚决问责”,这其实不是什么新意,之前各个层面各种官方的信源都已经表示过要保持房地产平稳,这次不过是一个例行的强调而已。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三个稳,我觉得不同寻常。

  这里面,“稳地价”最有意思,近期很少出现。

  如果是从抑制地价过热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必要强调,因为各地在限房价竞低价的土拍模式下,地价已不可能搞出什么大新闻。今年一线城市中,北京接连出现土地流拍,二线城市的杭州,7月份接连出现地价低于预期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这个“稳地价”应该是从防止土地市场继续恶化的角度来考虑的。但“稳”说的很艺术,这个意图应该是有点藏着掖着了。

  地价房价和预期这三者是串联起来的,地价稳住了,后面两者都不会出现啥问题。

  至于其他的什么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保障合理住房消费遏制投资炒房什么的,其实都是一般性表述,每次都要出现的,要看,就得看不一样的。

  3、第三点,金融层面

  这里关注两个层面的消息。

  其一是房贷利率。

  融360公布了7月份的全国房贷利率报告。

  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的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为5.67%,环比上升0.45%。但2017年7月份的房贷利率环比6月份,涨幅达到了2.47%。也就是说,房贷利率仍在涨,但涨幅已经非常小了。接下去基本趋稳。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市场利率总归要受到基准利率的影响,这俩差距越大,继续扩大的动能就越弱。如果基准利率不动,房贷利率难有什么激进的表现。

  其二是央行的金融报告。

  7月下旬,央行公布的1-6月份金融报告显示,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量约为1.94万亿。单纯看这个数据可能感受不明显,但如果我们同比来看,就有点意思了。

  2016年和2017年,这两年新增的房贷余额分别是4.96万亿和2.76万亿。而今年上半年增量分别相当于2016年和2017年全年增量的39%和70%。2016年是近5年的高峰,这很好理解,2015年大放水。2017年风向陡转,大幅下滑,但2018年资金面偏松,去杠杆变成了稳杠杆,按照这个节奏,2018年全年房贷增量必然超过2017年。

  这些流入房地产的资金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兜底的作用,也就是“稳”。

  现在的调控,非常怕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大涨不行,大跌也不行。各项数据都要求在预设的区间内波动。

  很多东西,孤立来看,可能是涨的信号,也可能是跌的信号。但如果放在一块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合力其实仍然是“稳”。

  而房价,恰恰是最需要稳的那个指标。

  更多内容,关注我的公众号“楼市微观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