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是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除了人們常規認爲的語言式的溝通和互動方式,非言語行爲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四川成都召開,150所高校聯合發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要“推動課堂革命,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啓迪智慧的互動場所,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將質量要求內化爲師生的共同價值和自覺行爲”。而要提升課堂內涵與質量,除了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要關注課堂的非言語交際。

注:

教師非言語行爲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特有的、針對學生而出現的、以交際爲目的的並與教師語言緊密聯繫的非言語行爲。

來源:周鵬生.教師非言語行爲研究簡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蘇克雷·蘇蒂雅坦研究語言行爲和非言語行爲對爪哇中部地區STMIK Bina Patria Magelang信息學系學生英語成績的影響,研究表明教師非言語行爲對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學領域,優秀老師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擁有良好的課堂交際能力。教師能在課堂教育教學環境下藉助身體態勢或其他物體發出除言語之外的一切符號集,教師在課堂上對非言語行爲的使用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部分。

教師非言語行爲的分類詮釋

影響師生關係的教師非言語行爲的種類主要有:手勢、面部表情、體態、類語言和空間語。

手勢:教師在課堂中不同的手勢代表了不同的教學語言。如教師可以用手勢描繪事物的外觀和態勢,讓學生明白某物多高多大;教師抬手向學生示意起立回答問題,手心向下表示請坐下;教師也通過豎起大拇指、鼓掌對學生以示鼓勵。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分享情緒和感情的主要方式,是教師情感的集中體現。習慣於帶着微笑講課和提問的老師,會給學生一種親近感與信任感,進而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形成融洽的課堂氛圍。而如果教師過於嚴肅,端起架子,怒氣衝衝,那麼學生就會提心吊膽,不敢發言,不敢提問,無形中拉大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也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影響。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的目光交流顯得尤爲重要,教師在教學交往過程中合理運用眼勢語不僅是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獲取學生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

體態:端正、挺直、莊重、自然的站姿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對教師有一種信賴感,更加投入到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情景中去。

類語言:它包括音調、音量、音色、重音、停頓等。教師聲調高低不同,講述抑揚頓挫,讓課堂充滿樂趣。同時音量的高低與停頓使傳播的情感和信息有所側重,如教師可通過故意提高音量來強調某一知識點,通過停頓和沉默等類語言規範學生的課堂行爲。

空間語:教師與學生的身體距離也是教師非言語行爲中的重要一項。教師在教室內走動,與學生近距離接觸,都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起到鼓舞學生、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

教師非言語行爲在教學評價中的具體應用

國外很多調研都將教師非言語行爲納入教學評價,如1997年的教學行爲量表,由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安大略大學的哈里·默裏博士設計,被多所大學廣泛使用。他將教學行爲分爲九類,允許學生根據九類教學行爲對教學進行評價,其中一項便是教學表達。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利用非言語行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具體觀測點如圖。

圖 教學行爲量表教學表達觀測點

除了針對教師的課堂行爲評價,土耳其庫爾科瓦大學專門調研了土耳其語課堂學生對影響學習動機的教師非言語行爲的評價。學校選取了庫爾科瓦大學、土耳其法蒂赫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的55名學習土耳其語的學生進行調研,使用了托馬斯、里士滿和麥克羅斯基1994提出的十項非言語即時行爲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十項非言語即時行爲量表

表2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交際行爲評價體系

研究調查了學生認爲教師課堂上經常使用的非言語行爲以及教師非言語行爲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作者總結了在三所不同學校中最能激發學生的非言語行爲,包括眼神交流、面帶微笑、課堂聲音表達以及在教室內走動。

國內研究者也開始將教師非言語行爲應用到課堂評價中。雷慧和熊茂湘設計了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交際行爲評價體系,通過研製的測評系統對湘潭大學27名體育教師進行在線測評,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實現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交際行爲的量化評價。該評價體系包含6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22個三級指標(如表2所示)。

研究人員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級指標的權重,研究發現影響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交際行爲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爲:行爲舉止、時空支配、心理氛圍、動作示範、物體語言和輔助語言。評價發現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非言語交際行爲存在不足,應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業務素養,提升體育課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普北班”非言語行爲的規範和培訓爲教師非言語行爲評價提供參考。“普北班”是普林斯頓北京暑期漢語培訓班的簡稱,由普林斯頓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旨在通過兩個月的強化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這已成爲美國高校舉辦在華高校短期漢語培訓班的成功樣板。在美國高校通用的漢語教師培訓方法中,最見成效的是對上崗教師的“非言語行爲”的規範和培訓。“普北班”教師體態語訓練的重點是教師的手勢語、頭勢語、目光語、面部表情語和身勢語。美國高校漢語教師培訓對教師非言語行爲提出要求:

1.教師應用“指令性手勢語”代替言語指令語,以節省教師話語量;

2.教師用手勢語發指令時,頭勢、體勢、目光和表情語要與之配合;

3.教師用手勢指答時,應看着學生的臉和眼睛說話,用眼神期待學生回答;

4.教師上課應使用備課卡片,不要手持或抱擁課本;

5.教師應在課前15分鐘寫板書,課上不許出現超課文生詞,儘量不再板書;

6.教師應情緒飽滿,聲音洪亮,精神振奮,富有激情;

7.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中間不停歇,儘量減少靜默等待的時間;

8.控制教師消極懶散的體態動作,樹立能激勵學生正能量的教師形象。

實踐證明,對於新手教師來說,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行爲細則,揭示瞭如何通過降低教師話語量、提高學生開口率,從而大幅度提高漢語課堂教學效率的行爲操練模式。這八條細則同樣也是教師非言語行爲評價的主要觀測點,不僅幫助國際漢語教師成長,而且爲其他領域教師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板。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研究教師非言語行爲,研究跨文化非言語行爲的成果很多。教師的培養及評價仍然主要基於其業務水平和語言能力,非言語交際能力則很少作爲一個評判的標準,因此便導致教師們忽視了非言語能力的培養。關注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爲,將教師非言語行爲納入教學評價,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現實層面,對提高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優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雷慧,熊茂湘.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交際行爲評價體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4):91-96.

[2] 亓華.美國高校漢語教師“非言語行爲”規範及優秀個案研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3(3):72-79.

[3] Yrd .Doç .Dr.Gülden TÜM.(2010)AN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 NONVERBAL IMMEDIACY IN TEACHING TURK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3(1),57-68.

如需瞭解麥可思教學教務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本文爲麥可思專稿

編輯 | 麥可思研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