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一圖可知全市交通。

在百度地圖最新發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中,深圳的交通擁堵指數在全國100個主要城市中排名51位,相較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十三的北上廣而言,深圳成爲全國“最不堵一線城市”。

深圳何以摘掉“堵城”帽子?答案指向了神祕的“城市交通大腦”。這個智慧交通系統,不僅讓路口的紅綠燈更聰明,還讓違法者無處遁形,更讓市民享受到便利服務。9月5日,深圳商報記者走進深圳交通監控中心,近距離觸摸深圳交警打造的“城市交通大腦”,探尋“最不堵一線城市”背後的祕密。

智慧治堵

一路綠燈不是巧合

“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兩個星期前的智博會上,華爲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以紅綠燈爲例,講述了深圳智慧交通建設的新變化。

在交警的專業表述裏,這叫做“信號優化”。深圳公安交警局交通科技處處長李強表示,使用AI技術進行交通信號優化是工作方向,一方面是採用AI視頻識別技術,對路口監控視頻進行自動流量解析,並融合各種交通流量數據,獲取較爲全面準確的流量數據;另一方面,利用AI深度學習功能,結合交通仿真模型,通過不斷地機器自我學習和訓練,達到最優信號控制效果。簡單來說,紅綠燈不再只是“燈”了,它可以通過多渠道自行感知和收集相關交通數據,再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分析研判,計算出更佳的信號控制時間和轉向配置方案。

“數車放行”的紅綠燈目前正在試點階段,8個路口全部就在華爲坂田總部附近。交警部門提供的案例顯示,在衝之大道稼先路路口的信號優化試點,通過AI機器學習和訓練後,7:30-9:30早高峯時段輸出4個精細化分段配時計劃,平均延誤降低24.2%,高峯時段單位時間過車數增加3.5%。

會思考的紅綠燈,只是“城市交通大腦”的一個應用案例。“紅綠燈過去是提前設定秒數,因此,經常會看到紅燈前擠滿了車,綠燈前卻是空空蕩蕩。”交通科技處計算機管理科副科長李志毅介紹,深圳一直在探索“會思考”的信號燈,早在2013年就開展了社會化信號配時,讓每個路口的信號燈都“會思考”。目前,深圳2000多個紅綠燈路口都有專業機構負責,藉助大數據和自身的優勢算法,根據單個路口的流量進行管理、優化。統計數據顯示,自該措施實施以來,全市整體路口平均車速提升了25%。

有着大腦的統一管理,會思考的並非只有個體的紅綠燈。開車的市民都會有對比,作爲城市主幹道的深南大道,車流其實一直處於流動狀態。更爲直觀的例子在龍崗,從水官高速駛上龍翔大道後,紅綠燈雖多,車速卻不慢。在交通科技處監控科民警朱鳴的解釋裏,這就是綠波帶的作用。“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一路綠燈不是巧合。路口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我們設計的時速駕駛,到達下一個路口的時間也是確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統一調控信號燈,即可實現一連串路口的綠燈通行。”朱鳴透露,全市最長的綠波帶在光僑路,全長7.6公里,共計有12個信號燈。

目前,全市共設置了573條綠波帶,聯網協調率由57.7%提升至76.3%,道路交通擁堵指數從1.44下降到1.38。除了綠波,還有紅波。按照交警部門的解釋,當道路發生擁堵時,信號配時系統就會在外圍增加紅燈時長,限制車輛流入。

智慧執法

開車“打電話”難逃AI法眼

深圳交警的“城市交通大腦”項目,去年在巴塞羅那斬獲“2017年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全球大獎。“城市交通大腦”擁有400G帶寬光傳輸網絡能力、20PB存儲及百億級數據處理能力,涵蓋感知、計算、認知三類智能,能實現全量採集、全量運算、全面感知、全面執法,讓城市交通管理模型更加彈性、更加精細化。在深圳交警的解釋裏,感知智能是實現對交通流量、違法、事件的深度感知,爲智慧交通生態夯實基礎;計算智能是開設“超強算力”平臺,支持各種智能分析算法百花齊放;認知智能是融合各類AI 分析和智能輔助,可以認知交通態勢、出行規律支撐決策、研判。

深圳目前已建設完成全市2461個信號燈路口、1192套電子警察設備、1062套閉路電視設備、555套車牌識別設備以及RFID、地磁、雷達、聲吶等一大批前端採集設備,構建了一張“無處不在”的交通信息感知網。今年4月19日,深圳交警在全國率先試點“刷臉”執法,通過“城市交通大腦”的多算法融合平臺,實現了從查處“車”到查處“人”的跨越式發展

在監控中心的可視化系統,選擇執法類型“打手機”後,當天抓拍到的所有“打手機”行爲都顯示在大屏幕上,車牌號、車輛型號、違法時間、地點都一目瞭然。據介紹,系統每天拍攝約3000萬張圖片,平均每天識別“不繫安全帶”行爲1000餘宗、“打手機”行爲800餘宗,運算和識別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此外,爲了保障準確性,技術中心打造開放平臺,採用多家企業的算法結果。

從“管車”到“管人”,人工智能爲交通執法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深圳交警構建買賣分嫌疑數學計算模型,建設人臉數據監控平臺,今年4月開展專項行動以來就行政拘留33人,警告教育79人。有着“超級大腦”的支持,深圳交警開展隱患車輛清零行動。據瞭解,在深圳路面活躍行駛的10次以上違法未處理車輛,由2016年初的8000餘輛,下降到現在的100餘輛;假牌車輛由2016年初的1000餘輛,下降到現在的50餘輛。“即使套牌用了同一車型,只要同一時間在不同地段出現,系統就會發現異常,及時提示。我們便可以根據車輛的活動軌跡,進行精準設崗。” 李志毅表示,在“城市交通大腦”面前,套牌車輛難以遁形。

智慧調度

指揮監控一圖搞定

4KS指揮作戰平臺是深圳交警的另一大“黑科技”,在交通監控中心大廳,這幅全景實時視頻地圖放在中間位置。點開濱海沙河南路段,該區域的卡口、停車場、誘導屏、道路視頻、建築物等信息都以AR形式疊加呈現在圖像上。技術人員將地圖拉近後,就連深圳灣公路大橋上行駛車輛的車牌號都清晰可見。

配合“鷹眼”攝像頭,系統清晰度可達4k。李志毅說:“以前視頻、卡口信息、誘導屏等都是自成體系,而4KS指揮作戰平臺將多個系統融合,進行可視化呈現後,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區域交通情況,還能直接進行調度管控。假設‘春繭’路段擁堵,那麼我們就能在這張圖上,提前在幾個路口前通過誘導屏進行分流。”

百米開外的車牌號都“看”得清清楚楚,“鷹眼”攝像頭會否帶來隱私保護問題?工作人員點開了梅林皇崗路口的畫面,在屏幕左側,兩個住宅小區是代表禁區的黃色。李志毅說:“在涉及居民生活區時,技術中心經過處理,對居民區範圍進行了信號屏蔽,並設置權限,鏡頭是無法拉近的。因此,市民不必擔心隱私問題。”

智慧服務

平臺實現“服務找市民”

智慧城市,要管理,也要服務。今年8月底,深圳交警打造的“星級用戶服務平臺”推出了7.0版本,從有感時代進入無感時代,實現停車“無感支付”等7項新功能。“星級用戶服務平臺”成立3年來,通過6次升級完善,實現交管6大類171項業務的網上辦理,變“市民找服務”爲“服務找市民”。

1.0版本注重“註冊查詢”,實現了網上實名認證和交管業務的查詢功能;2.0版本強調“辦事服務”,實現了車駕管業務在線預約辦理,開展了一鍵挪車的便民服務;3.0版本的核心詞是“在線繳罰”,實現了線上處理交通違法,繳納行政規費;4.0版本的主題是“盡享便捷”,實現了異地年審,手機辦理,違法繳款,掃碼支付;5.0版本強調“電子證件”,實現了駕駛證、行駛證、保險單的電子化;6.0版本的特點是“刷臉認證”,實現了星級用戶刷臉認證註冊,及時提醒個人證件和車輛信息;最新的7.0版本,則強調“無感支付”。

據交警部門透露,“無感支付”的應用已有一段時間,但各個企業的數據並不相通,登記的信息不能使用,造成“無感支付”只能在同一企業開發的停車場系統內使用。“星級用戶服務平臺”是搭建成全市性平臺,只需選擇捷停車、小貓、蜜蜂、ETCP等全市各大停車服務商中的一家作爲主服務商,並開通微信、支付寶、銀聯等任意一種免密支付通道,即可在全市主要商業停車場直接“無感支付”出場。(記者 嚴偲偲 任建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