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廣播電視臺/看清(記者:左甲歷 李登龍) 窯洞,被國際建築學界譽爲中國五大傳統民居的建築形式之一。爲了保護窯洞、傳承窯洞文化,我市和民間組織相互協作,努力保護好窯洞建築,傳承窯洞文化。

在西峯區什社鄉李嶺村,一排排整齊的農家院落在塬面上很顯眼。這個曾經以地坑窯洞爲主要居住形式的村落,如今村民都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81歲的柴春賢老人15歲就嫁到了這裏,在地坑院窯洞裏結婚生子,辛勤勞作了一生,帶大了三個兒子,如今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搬出了地坑院。回憶起在地坑院的窯洞生活,81歲的老人記憶猶新。

李嶺村地處董志塬腹地。千百年來,村民們利用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徵,以一把撅頭、一張鐵鍬、一身苦力,就地取材,半地穴形式地建築了他們的棲身之地。從小在地坑院裏長大的什社鄉副鄉長李志霖眼看着村裏一孔孔廢棄的窯洞,心裏很是不捨。他想讓新居里的年輕人不要忘記父輩們的窯洞生活,同時讓更多的人瞭解這種文化。經過一番努力,柴春賢老人家的窯洞被保留了下來。

在董志塬上,還有許許多多和柴春賢老人家一樣的窯洞。不同的是,柴春賢家的窯洞被保留了下來,而更多的窯洞則是遭廢棄、荒蕪。

大量廢棄的窯洞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李小科是“甘肅古村之友”網絡志願者。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在西峯區顯勝鄉毛寺村設計興建生態實驗小學,李小科參與其中,這讓他對窯洞、古村落的保護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如今,在李小科身邊,還有一百多名“甘肅古村之友”網絡志願者。他們以“保護、活化、復興古村”爲使命,拿起相機、紙筆紛紛走入鄉村,記錄、保護窯洞,併爲隴東窯洞民居、古村民俗文化保護奔走呼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