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綠緞雜寶花卉刺繡闌干裙

館藏編號MFB000710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漢族綠緞雜寶花卉刺繡闌干裙爲清晚期,裙長99.2cm;腰圍133.6cm;腰頭高13.8cm;馬面寬40.2cm。

闌干裙爲馬面裙形制中的一類,其特點是裙身兩肋處由若干梯形裁片縫合而成,並以深色緞邊鑲於縫合處,闌干裙又分爲打褶闌干裙與無褶闌干裙。

此裙裙身主料爲綠色緞,裏料爲藍綢,裙身兩肋分別由黑色緞條縱向拼接爲五欄,中間一欄最寬處24cm,左右四欄相同,每欄最寬處爲12cm。

馬面裙的精美之處多在馬面之上,一般以刺繡工藝進行裝飾,繡法多樣,平繡、打籽繡與盤金繡使用較多。此馬面下部爲平繡、打籽繡、釘線繡四季花卉、暗八仙及三多紋樣。其中,核心紋樣“暗八仙”與“三多”以白色線跡釘縫勾勒圖案邊緣,邊緣內以打籽繡針法填充,打籽針法力道均勻,籽形飽滿圓潤。打籽繡是一種由繡地起針後繡線在針尖上繞圈,用手指按住線圈落針,拉緊繡線固定形成環狀小結,以籽狀小點組構紋樣的繡法,因每針形成一粒“籽”,故名。打籽針法適宜繡制裝飾性較強的圖案,堅固耐用。

前後馬面下方綴繡的四季花卉、“暗八仙”及“三多”紋樣爲清代常用的吉祥紋樣。“暗八仙”爲八仙神話故事八位仙人所執器物,藉以器物寓意人,故稱暗八仙。此件闌干裙選取其中四件,即扇、葫蘆、陰陽板、花籃角隅飾於馬面四角,以少喻多。“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是漢族傳統吉祥圖案,一般多以佛手、桃子和石榴組成,“佛”與“福”諧音,表示多福;桃子俗稱“壽桃”,表示多壽;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爲多子的寓意。

前後馬面下方及裙身兩肋處,五彩平繡有菊花、牡丹、桃花、蘭花等吉祥花卉,花卉與枝葉採用對比色調,繡工精細,色彩過渡自然。馬面兩側及下襬鑲有黑色寬緞邊和紫色機織花蝶紋絛子邊。

清代漢族女子着馬面裙時,上身一般配以襖或衫,上衣衣長較長,可將馬面裙上部蓋住,裙內着褲,褲長長於裙長,可露出褲腳刺繡花邊。馬面裙的腰頭用料多爲白色棉布,寓意“白頭偕老”。

打籽顯微圖

主料顯微圖

腰頭顯微圖

裏料顯微圖

款式圖繪製:周成飛

着裝示意圖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爲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爲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爲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爲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衆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爲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爲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61

網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郵 件:[email protected]

郵 編:100029

傳 真:010-8425085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