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葛仙翁以花蕊石散继于十灰散之后,虽云止血,实欲使瘀血化为黄水而不见血也。审其脉洪面赤、伤于酗醉恼怒者,为火载血而上行症,余制有惜红丸,日夜三四服,但须以麻沸汤泡服,不可煮服为嘱。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本篇文章摘自陈修园《十药神书注解全卷》,由于全卷太长,本文只摘取了甲字、乙字两卷!

十药神书注解全卷(摘)

—1—

甲字十灰散

治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处方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如病势轻,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药止之。

方歌

十灰大小蓟大黄,

栀子茅根茜草根,

侧柏叶同荷叶等,

棕榈皮并牡丹尝。

陈修园按:前散自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色变为黑,而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义。盖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矣。唯烧之初燃,即速放于地上,以碗覆之,令灭其火,俾各药一经火炼,色虽变易,而本来之真性俱存,

所以用之有效。

人以为放地出火气,犹其浅焉者也。然余治证四十余年,习见时医喜用此药,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推原其故,盖因制不如法,亦因轻药不能当此重任,必须深一步论治。

审其脉洪面赤、伤于酗醉恼怒者,为火载血而上行症,余制有惜红丸,日夜三四服,但须以麻沸汤泡服,不可煮服为嘱。

审其素能保养,脉沉而细、面赤淡白、血来时外有寒冷之状者,为阳虚阴必走症,余制有惜红散,加鲜竹茹,日夜服三剂。其药之配合,散见于拙刻各种中,兹因集隘,不能备登。

—2—

乙字花蕊石散

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煅存性,研为末

上用童便一钟,炖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服此,以后药补之。每服只可一钱。

方歌

花蕊石须火煅研,

炖分酒醋和童便,

功能化瘀为黄水,

轻用三钱重五钱。

旧注:“程瘦樵云,系周氏所注,然余以未得名号为憾。”治吐血者,竞推葛可久,而先生首以二方止血,明明劫剂,毫无顾忌,细玩始知先生意之所到,理之精也。

人生于阳,根于阴,阴气亏则阳自胜,上气为之喘促,咳吐痰沫,发热面红,无不相因而致。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得一分上升之火,易为收拾。何今日之医,动以引血归经为谈,不可概用止血之味?

甚至有吐出亦美,壅反为害,遂令迁延时日,阴虚阳旺,煎熬不止,至于不救,果谁之咎?执引经而缓时日,冀复元神,吾恐有形之血,岂能使之速生?而无偶之阳,何法使之速降?此先生所以急于止血之大旨也。

陈修园按:虚劳症,《金匮》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从肾虚以立法,建中汤从脾虚以立法,黄芪建中汤从气血两虚以立法,八味地黄丸、天雄散温其下元,从脾、肾、气血之总根处以立法,是以补虚为一大纲也;以薯蓣丸治风气百疾,虚贏诸不足,是以祛风为一大纲也;以大黄䗪虫丸治干血成痨,是以逐瘀为一大纲也。

三纲鼎足,为此症不易之准绳。今葛仙翁以花蕊石散继于十灰散之后,虽云止血,实欲使瘀血化为黄水而不见血也。然自余思之,吐血既止,而离经之血蓄而不行,不可不用此散化之。若血来势如涌泉,相续不绝,竟用此散,令其尽化为水,是令一身之血俱归乌有,尚有生理乎?

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此其一也。且三大纲,因虚而成痨,医书恒有治法;而因风而致者,言之颇罕;而因瘀血而致者,除仲景金匮大黄䗪虫丸、仲景小品百劳丸外,未有发明其旨,且《金匮》以薯蓣丸与大黄䗪虫丸并举,意以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怯症种种所由来也。

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生大黄之多,以行瘀也。

附录:仲景百劳丸方

处方

当归炒

乳香、没药各一钱

人参分数阙

虻虫十四个,去翅足

水蛭十四个

炒桃仁十四粒,去皮尖

大黄四钱

蜜丸如梧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劳水下,取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百劳水者,杓扬百遍,即甘澜水也。䗪虫,一名地鳖。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