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中这句略带调侃的台词,佐证了当前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状况。

最近几年,为了招才引智,全国20多个城市纷纷放出招纳人才的福利,各地相继出台了落户的宽松政策,鼓励大学生,优秀社会人才落户到本地。

最近呼和浩特,更是放宽政策,全日制中专以上的大学生毕业生“零门槛”落户呼和浩特,落户门槛从本科降低到中专;落户门槛从本科降低到中专;并且全市298家企事业单位将引进745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连绵不绝的“人才争夺战”,正显示了我国已进入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才争夺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不断发展。

机遇:

一,人才的引进将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改善人口结构,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如果一些引进人才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甚至会较快发生作用。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补充。他们的到来将会补充现有干部队伍,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特别是在改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方面将起到巨大作用。

二,引进人才将扩大房地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会有提振作用。

三,从短期看,由于大量人才引进,需要兑现对人才的承诺和改善公共服务,因此会加大财政支出;但从长期看,由于人才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改善财政收入。

风险:

一,抢人才不是目的,能留下来才是关键。

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才应该是城市抢人才的初心。但是让人才真正留得下,并不是仅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还要考虑能不能用好人才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人才战争对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冲击,应当把人才定义得更为广泛一些。

在清洁工和普通打工者的立场上,认为各地以学历为门槛的落户、住房优惠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其他低学历群体的“歧视”。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又恰恰与这些人口相关,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相关工作。

如果仅仅把人才定位于学历技术,而忽视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的脱节,反而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因此各地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中,应当把人才定义得更为广泛一些。

三,人才能不能尽其用,要尊重市场规律。

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的局面。还有可能出现盲目攀比,为抢而抢,重抢不重用的情况,造成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要对大城市的人才竞争行为有所引导,要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各种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制定城市政策,要考虑到城市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