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李翰祥當初那篇文章印象深,是覺得很意外,因爲李翰祥這種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拍這些色色段子集的導演,喜歡的竟然是《孩子王》這種有點悶悶的電影。不過,僅是當成一部麻辣教師的電影去看《孩子王》,還是有點淺,也不夠那麼典型第五代。

大家好,我們每年六一都會推些稀奇古怪的主題。

比如之前: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或者另一年六一: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其實是回顧了一堆小時候看過的電影。

類似策劃還有很多,反正基本想法用盡。所以,這次還是返璞歸真吧。

提到孩子,總是能想到很多相關選題。現在媒體和商家也非常熱衷各種策劃。不過,還是覺得大家簡單一點的好,有孩子的,可以讓孩子稍微放鬆一天,遠離課業和培訓,真能有時間安心玩一天,陪他們看看電影或是出去轉轉,過一個沒什麼壓力的兒童節。

至於沒孩子的,咱也儘量就別裝嫩跟着湊六一的熱鬧了,拿今天當個普通的週末,睡個懶覺,好好休息下,喫點好的,也挺好。

而作爲電影號,我也推薦一部跟孩子有關的電影吧。

那就是,一向很低調的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在陳凱歌的電影裏,《孩子王》一直是蠻尷尬的一部。

相比知名度,遠不如《黃土地》或者《霸王別姬》,票房更是少得可憐,據說《孩子王》一共才發行6個拷貝,就更不用考慮什麼票房了。

甚至,這片連獎項都沒拿到什麼,當年婉拒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熱情邀約,轉投之後的戛納電影節,結果,反倒在那裏毫無聲音,只是拿到了一個頗諷刺的“金鬧鐘獎”。這是個什麼獎,相信有些人也瞭解。

在影片主演謝園的文章《他叫陳凱歌》裏,還專門提到過這一段: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關於這個金鬧鐘獎,曾經在李翰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大概就是幾個法國記者搞出來,諷刺那些無聊,把他們看到昏昏欲睡的影片的。

當然,李翰祥導演對本片獲得金鬧鐘獎是非常不滿的。因爲,他也是陳凱歌這部《孩子王》的支持者,甚至專門寫文支持這部影片,做了很多解讀,他甚至認爲這部影片好過《黃土地》和《紅高粱》。

之所以李翰祥當初那篇文章印象深,是覺得很意外,因爲李翰祥這種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拍這些色色段子集的導演,喜歡的竟然是《孩子王》這種有點悶悶的電影。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當然,對這部電影,我同樣非此常喜歡,雖然不敢說是最愛的陳凱歌,但是,陳凱歌的前三,一定有這一部。

一轉眼,《孩子王》同樣已經上映了32年了。

趁這個時候,把這部電影重新刷了一遍,才發現,仍然非常好看。

本片有顧長衛出色的攝影,有謝園精彩的表演,還有阿城原著小說的魅力。,以及,陳凱歌導演作品中一貫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感。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那時候的第五代,總是要肩負着更多的壓力與責任感,要開創新的電影體系與語言體系,樹立新的標準,與過去撇清關係。去懷疑,去反思。

而《孩子王》,則是非常典型的第五代反思電影,有着那一代導演共同的野心以及對社會文化話題的關注。

當然,如果簡單理解,你也可以將這不影片理解爲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一部中國的“死亡詩社”。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畢竟,這個故事的主角“老杆“,也如很多經典教育類影片中的老師一樣,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典型。

大概就是,學校讓這麼教,他非那麼教,後來乾脆放棄課本,任性按自己的路數折騰一通。

嗯,大多數麻辣教師影片的劇情都是此類設定。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就像他那一頭倔強朝天的頭髮,也成爲”老杆“叛逆性格的外化。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雖然很老實,脾氣好,但是,在有些事情上,越不繞彎子,有自己的倔主意。

當然,這樣的老師,也如其他所有的叛逆老師一樣,最終的下場,可能未必很好,反而是要被邊緣化,被驅逐。

畢竟,這個世界還是很難接納個性。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不過,僅是當成一部麻辣教師的電影去看《孩子王》,還是有點淺,也不夠那麼典型第五代。

比如,片中有個特別重要的角色,叫做王福。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這是一個生於貧困,卻非常渴望學習和讀書的孩子。

而他學習的方式,大概就是不停的抄生字,之後,還有抄字典。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其中,砍竹子這場戲,竟然還有個淚點,即便是重看,還是有點小小的感動。大概就是,對生活強大的無力感吧。

而隨着王福對自己人生未來的描述,整個故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或者再這時候,去回味片中最點題的那段歌謠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講故事,講什麼呢?“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這裏,還是引用一段李翰祥當初評價《孩子王》的話,這段應該是他轉述陳凱歌的。因爲原文看得太久,我有點找不到出處了。我轉了豆瓣Karl對李翰祥文章的節選

他說:“所謂‘道’,實際上就是倫理、綱常,是一定的社會秩序,‘德’就是維護道的程度,越維護這個道,你的德就越高,一般人叫德髙望重吧。“中國所有的道,都是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去灌輸,或文字,或口傳心授去灌輸,去流傳的,以鞏固他的道。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個孩子不入這個道。因爲每個人在正式接受教育之前,都有一段很天真的時期,就是知道沒有太多關係的時期。我在雲南看過很多山野的孩子是不念書的,可是他卻比唸書的孩子有更多的快樂,所以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書念得越多,越增加負擔和痛苦,就要多思多想,就要憂國憂民,不念書的,生活倒反而平靜得多。

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理解片子裏那個奇怪的字,上牛下水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也就大概知道這個字的含義了,說起來,不外乎想要突破這個道。

就好像老杆最後給王福的留言,也同樣是這個理。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王福: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說來說去,變成對規則的反思、對道的反思、對文化環境的反思。

到了這一步,這個片子就厲害了。

它有變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自我思考,對文化,也是對自己。

難得的是,這樣的故事同樣是放置於一個寓言故事裏面,以電影的方式講出來。

六一大家都在說孩子,我想到的卻是這部電影

包括顧長衛的攝影,也幫助影片提升了很多。

有時候,也很羨慕那個時代的電影人,在尚沒有市場壓力的時期,可以不用受壓力於票房與觀衆,只是隨心所欲的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和電影,並努力探索當時華語電影的新邊界。

好像那時候的陳凱歌、那時候的田壯壯,或者那時候的張藝謀。

倒不是想聲討當下這個票房至上的市場,誰讓電影自帶商品屬性呢,創作者也確實有投資壓力。

不過,看到這種市場上完全無慾無求,只關注自我表達,不管不顧的電影。

還是會羨慕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