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榮祿死後,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張之洞分析奕劻雖不會公開表態支持廢除科舉,但也不會阻礙,最大的阻力便是王文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袁世凱聯合張之洞上奏,認爲雖不能廢除科舉,但應該有所變通,分科遞減,即將科舉錄取名額遞減,讓天下士子入學堂讀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一件影響中國前途的大事發生,科舉制度被廢除。但關於廢除科舉還有一些鮮爲人知的內幕,兩派觀點截然不同的朝中大臣爲此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爭論,所涉及的也是當時最有實權的人物。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科舉制度到了晚清時期暴露出它的嚴重弊端,偏離了爲國選才的初衷,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很多有識之士紛紛建議朝廷廢除科舉。不過,對於這種顛覆傳統禮制的做法,佔據主流的保守派堅決反對,朝廷對此猶豫不決,一時難下定論。

庚子變亂之後,列強在議和條件中,將廢除科舉作爲條件之一。1901年,清廷做出了新政的姿態,在科舉制度中增加策論、中外政治等內容,並廢除八股,停止武科考試,又命新科進士到京師大學堂學習。當年,南方各督撫聯名上奏,請求進行科舉改革,但中樞對此有較大的意見分歧。

時任首席軍機大臣的榮祿對於科舉改革並不積極,因爲在榮祿看來,他並非是科舉出身,如果支持廢科舉,那麼會給人落下口實,認爲是摻雜了個人感情。軍機大臣王文韶則堅決反對廢除科舉,他揚言“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爭之。”另一位軍機大臣瞿鴻機支持廢除科舉,但孤掌難鳴。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此後三年,廢除科舉的呼聲雖然很高,但最終在中樞的反對下未能形成任何有效行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袁世凱聯合張之洞上奏,認爲雖不能廢除科舉,但應該有所變通,分科遞減,即將科舉錄取名額遞減,讓天下士子入學堂讀書。袁世凱對廢除科舉十分積極,比張之洞顯得更爲急迫,這其中確實帶有個人感情色彩。

袁世凱科舉之路屢屢受挫,後來棄文從武,他對於科舉素無好感,在創辦洋務的過程中,他對西方新式學堂有較多的瞭解。而從實際利益上來看,廢除科舉之後,他手中大量的新式學堂出身的北洋人馬,正好可以獲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兩位實權派總督的聯名上奏,引起了慈禧的重視,她和中樞商量,軍機處之中仍然分歧嚴重。但三天之後,榮祿去世,奕劻補入,導致了軍機處人事發生變化。五月,張之洞入京,參與修訂《奏定學堂章程》,試圖減少科舉錄取名額。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張之洞入京時,慈禧看到他滿頭白髮,不由想起張之洞二十六歲時參加殿試,由慈禧親點爲探花,那時還是少年崢嶸,此時已是白髮老翁。回首往事,慈禧竟不能自抑,淚流滿面。張之洞跟着老淚縱橫,此次召見竟未發一言。

榮祿死後,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張之洞分析奕劻雖不會公開表態支持廢除科舉,但也不會阻礙,最大的阻力便是王文韶。因此,拉攏奕劻、瞿鴻機並爭取王文韶改變態度,成了張之洞的當務之急。

內閣中,張百熙、孫家鼐是支持張之洞的。爲了取得王文韶的支持,張之洞作了一定讓步,在奏稿中加入了妥協內容,如規定新式學堂推行六年後,若不能根除科舉流弊,也無法培養人才,則恢復科舉制度。並反覆聲明,科舉減額只是暫行試用。

到了九月,榮慶擔任軍機大臣,他更偏向於變法,因此也增加了科舉變革的力量。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榮慶、張之洞、張百熙,第三次聯名上奏請遞減科舉,並增加了諸多科舉停廢后的善後措施。此奏得到朝廷批准,自丙午科(1903年)起依照奏章辦法遞減科舉錄取名額。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此時,京城中又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王文韶被罷職。據說是瞿鴻機聯合袁世凱將他趕出了軍機處。爲此,軍機大臣鹿傳霖開始轉變態度,不主張立刻廢除科舉,但可以緩慢進行改革。同時,還有不少人上奏請求恢復科舉。

保守派發起反擊,以圖恢復科舉的努力,在當時是不具現實可能性的,朝野上下大多已認識到廢除科舉,推廣新式學堂的迫切性了。面對反撲的聲音,爲了避免功虧一簣,袁世凱提出了更狠的主張,他主動出擊,請直接廢除科舉,而不是逐漸遞減科舉錄取名額。

光緒三十一年,直隸總督袁世凱領銜,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六名大員聯名上《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認爲如果按照遞減名額的做法,要二十年後纔有效果。要挽救時局,富國強兵,就必須推廣新式學堂,要推廣新式學堂,就必須立即廢除科舉。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八月初四日,清廷決定自明年起廢除科舉。雖有分歧,但軍機處最終還是達成了共識,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客觀地說,廢除科舉制度順應了時代發展,對於國家而言,是積極有利的。後來,袁世凱頗爲得意,認爲廢除科舉制是他一生幹得最有意義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