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研究領域始終是多種理論與方法並存,在解決問題、啓發思考的同時,穩步推動着法國翻譯學的發展。不同院校與機構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例如,作爲法國釋意派理論發源地的巴黎高等翻譯學院,其研究偏重翻譯教學和實踐,由巴拉爾設立、擔任主編並在阿爾多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翻譯學”叢書偏重理論探索,而巴黎第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更偏重翻譯史研究。

譯論||曹丹紅:管窺今日法國翻譯研究

翻譯活動在法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和七星詩社詩人翻譯了大量古希臘語、拉丁語和意大利語作品。許多譯者在這一過程中對翻譯活動進行了思考,寫出了一些較爲簡單的翻譯理論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艾蒂安·多萊的《論佳譯之方法》。儘管文藝復興之後,法國學者始終沒有停止對翻譯的思考,但與其他國家一樣,學科意義上的翻譯學(traduc-tologie),在法國也誕生於20 世紀下半葉,20 世紀80 年代後發展速度開始加快,進入21 世紀後更是發生了數量上的飛躍。從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書來看,21 世紀前十五年出版的與“翻譯”相關的圖書有八百多本,超過了過去所有時代的總和。

法國翻譯家、哲學家讓-勒內·拉德米拉爾對法國翻譯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70 年代初,拉德米拉爾幾乎與加拿大學者布里安·哈里斯同時使用了“traductologie”一詞,以之指代一切圍繞翻譯活動的科學研究,同時他還在巴黎第十大學開設翻譯學課程。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拉德米拉爾又爲《語言》《法語》《美學雜誌》等多本重要學術期刊組織了翻譯研究專號,令翻譯研究受到學界更多關注。

有關當代法國翻譯學理論流派及其研究特色,翻譯家、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教授許鈞在《當代法國翻譯理論》中已有詳盡介紹,此處不再贅述。本文僅結合近期法國翻譯研究著作出版、翻譯教學、翻譯研討會及其他活動狀況,來簡要談談當前法國翻譯研究的特點。

研究內容全面豐富

從內容看,法國翻譯研究涉及語內、語際、符際翻譯,涵蓋翻譯史研究、翻譯本體研究、應用翻譯研究、翻譯批評研究、翻譯教學研究、翻譯家及翻譯理論家研究、譯介研究等多個方面。與其他國家一樣,法國從事翻譯研究的人員多分佈在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研究重鎮包括巴黎高等翻譯學院(ESIT)和巴黎第三大學,知名翻譯理論家米歇爾·巴拉爾曾經任教的阿爾多瓦大學及該大學的出版社,拉德米拉爾曾任教的巴黎第十大學和高等翻譯精英學校(ISIT),伊夫·舍夫海勒和讓-伊夫·馬松所在的巴黎第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巴黎東方語言學院,等等。不同院校與機構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例如,作爲法國釋意派理論發源地的巴黎高等翻譯學院,其研究偏重翻譯教學和實踐,由巴拉爾設立、擔任主編並在阿爾多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翻譯學”叢書偏重理論探索,而巴黎第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更偏重翻譯史研究。

既獨立於高校又與其緊密合作的各大翻譯協會也是推動法國翻譯學發展的活躍力量。例如成員數全法最多的法國譯者學會(SFT)定期出版圖書,擁有自己的雜誌《翻譯》,爲廣大業者探討翻譯實踐問題開闢了場所。成立於2005 年的法國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學會(SEPTET),儘管成立時間短但非常活躍,已多次成功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其學術委員會成員包括伊夫·博納富瓦、皮埃爾·卡迪歐、拉德米拉爾、讓·德利勒、勞倫斯·韋奴蒂等知名學者。該學會也擁有自己的會刊《從詞語到行動》,該刊物側重翻譯理論探討,目前已出版“翻譯與語言哲學”、“拉德米拉爾:永無止境的探索”、“翻譯的認識論時代”等多期專刊,可以說已成爲法國翻譯理論研究的風向標。

理論依據多來自其他學科

法國翻譯研究向其他學科借鑑了很多理論與方法,包括早期對語言學研究方法和理論的借用,以及之後從哲學、詩學、修辭學、比較文學、社會學等視角觀照翻譯活動,都對法國翻譯研究有所助益。除了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從教的研究者,其他翻譯研究者往往也是其他學科的專家,例如喬治·穆南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瓦萊利·拉博、亨利·梅肖尼克等同時是詩人和詩學研究者,安託萬·貝爾曼、保爾·利科、芭芭拉·卡森甚至拉德米拉爾本人都從事哲學研究,舍夫海勒、馬松都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等等。

拉德米拉爾認爲,法國翻譯研究的理論依據來自其他學科,主要是因爲法國翻譯學產生於其他人文學科已經相當成熟的時期。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他學科對翻譯的收歸。僅以20 世紀法國翻譯理論研究的三位傑出代表爲例:穆南曾在《翻譯的理論問題》中提出翻譯研究應該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梅肖尼克在《詩學II:寫作認識論與翻譯詩學》中提出翻譯研究應該被包括在詩學中,而貝爾曼也在《翻譯批評:約翰·鄧恩》中表示翻譯批評屬於“大寫的批評”。

進入21 世紀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爲思考符際翻譯概念提供了大量實例,本來應當能拓寬翻譯研究領域,但這個廣闊的領域在法國很快被敘事學研究者佔據,成爲“媒體間性研究”的內容。或許正是因爲學者們習慣在各自的領域內思考翻譯問題,因此,儘管20 世紀以來法國翻譯研究成果頗豐,但由於缺乏一個有凝聚力的學術共同體的推動,翻譯學在法國始終算不上“顯學”,拉德米拉爾甚至直言,相比其他人文學科,翻譯學在法國只能算是一個次要的學科。

保持跨文化的獨有步調

但學科地位不能代表研究對象的重要性。正如上文所言,翻譯活動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很多思想家思考的對象。那些世界級的大師們,包括巴迪歐、布朗肖、德勒茲、德里達、利科等都談論過翻譯。翻譯在法國學者心中的特殊地位應該說是由法國的歷史、社會、文化因素造成的。

從歷史上看,一方面,法語擺脫方言地位,取代拉丁語成爲官方語言,以法語寫就的民族文學獲得發展,翻譯在這一過程中功不可沒;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各國居民在不同國家之間遷移的便利,法國作爲歷史上曾經的“文學的世界共和國”和殖民者,這些都令法國本土成爲一個種族、語言、文化多元的國家。因此,對民族身份的探究很難撇開對翻譯的思考,而對本國曆史、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維度。這也是爲什麼20 世紀下半葉以來出版的法國翻譯研究著作中頻繁出現的兩大主題,一是中世紀以來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翻譯史,二是多語、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鑑於翻譯的特殊地位,相信它很難消失於法國學者的視野中。

總的來說,法國的翻譯研究始終保持着自己的步調,在瞭解國際研究動態的同時,始終與各種“轉向”和熱門話題保持着一定的距離。因此法國近幾十年的翻譯研究也不存在明顯的“範式”轉變,或者說新範式對舊範式的替代。翻譯研究領域始終是多種理論與方法並存,在解決問題、啓發思考的同時,穩步推動着法國翻譯學的發展。

譯論||曹丹紅:管窺今日法國翻譯研究

作者簡介

曹丹紅,1980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99年進入南京大學法語專業學習,2008年取得博士學位。現爲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國巴黎索邦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爲翻譯學、法國文論。已翻譯出版了《批評與臨牀》《日常生活頌歌》《柏拉圖的理想國》《藝術家的責任》《馬拉美:塞壬的政治》等多部法國文學及社科名著。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轉自:翻譯學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