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科學人心智》雜誌發表一篇文章,作者Chip Walter引用英國動物學家Desmond Morris的理論表示,接吻可能源於靈長類動物咀嚼食物然後用嘴給孩子餵飯的行爲。生根反射的原理是嬰兒會把頭轉去碰任何碰到嘴脣或臉頰的東西。

  它是你臉上的一圈口蓋,在冬天會變幹、皸裂,喫東西的時候偶爾還會被牙齒咬到。嘴脣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鳥類沒有嘴脣過得也挺好,烏龜也把嘴脣硬化變成了喙狀嘴,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嘴脣,但只有人類的嘴脣是外翻的。

 

  事實上嘴脣是很重要的存在。儘管在咀嚼時有可能咬到下嘴脣甚至流血,那也值得。

 

  用嘴脣吸吮是我們出生的第一個技能,這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屬於“原始反射”的一種。我們生來就會吮吸,不需要專門學習,而這一點似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會。

 

我們的嘴脣有啥用?

  嘴脣

  吸吮反射與另一個原始反射覓食反射是相伴相生的,能讓嬰兒找到母乳養活自己。生根反射的原理是嬰兒會把頭轉去碰任何碰到嘴脣或臉頰的東西。而只要有什麼擦過新生兒的嘴脣,他們的吸吮反射就被激活了。儘管在喫奶時大部分苦勞都歸舌頭,但是嘴脣是維持密封的重要條件,只有密封了嬰兒才能將母乳吞進肚子。

 

  也就是說,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瓶餵養,都不是新生兒被動產生的行爲。更像是一次對話,生物進化精心給每瓣嘴脣設計了舞蹈動作讓它們各司其職。

 

  解讀嘴脣

 

  嘴脣在喫其他食物和語言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語言學中,嘴脣是衆多發音部位之二,它們和口腔、喉嚨一起幫助堵塞住從肺部往外冒的空氣。把兩片嘴脣閉上可以發出p、b和m的聲音,發f和v的音時要把下嘴脣放到上牙齒下面。爲了發w的音,需要把舌頭向上顎抬的同時讓嘴脣貼得更緊。

 

  語言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沒有接吻有趣。雖然在90%的文化裏存在接吻,但它不具有普遍性。達爾文也明確表示有的文化裏缺少接吻。他在人和動物的感情表達中寫道:“我們歐洲人習慣將接吻作爲表達感情的標記,可能是人類天生的。但是也有不知道接吻的地方,比如新西蘭(毛利)人、塔希提島(大溪地)居民、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非洲的索馬里人和愛斯基摩人。”

 

  就算接吻不是普遍性行爲好了,它仍然有生物學起源,也許是遺傳性的衝動或是學習的結果。別忘了,其他動物也會親吻。黑猩猩接吻是爲了在一場打鬥之後安慰對方、倭黑猩猩還會舌吻。

 

  2008年《科學人心智》雜誌發表一篇文章,作者Chip Walter引用英國動物學家Desmond Morris的理論表示,接吻可能源於靈長類動物咀嚼食物然後用嘴給孩子餵飯的行爲。比如,在把食物咀嚼到可以吞嚥的時候它們會壓一壓孩子的嘴脣,然後把食物送到後代嘴裏。壓嘴脣可能成爲它們緩解焦慮的通用辦法。除了嘴對嘴喂喫的之外,單純的嘴巴碰觸最終會產生愉悅感。另外,嘴脣上還有非常多的神經末梢,那就是迷幻藥的祕方。

 

  耍嘴皮子

 

  嘴脣是敏感的組織(如果粘滑的話)。大腦檢測觸覺的部分叫體感皮層,位於大腦頂部的中央後回中。全身上下的觸感都會被送到體感皮層處理,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在中央後回有自己的分區,分區的大小決定敏感度,而不是出沒面積。比如,胸部和腹部的分區就比較小,手和嘴脣的分區非常大。正如手是我們觸摸世界的主要渠道,嘴脣也是一樣。

 

  研究員Gordon Gallup發現,在不接吻的文化領域,“性伴侶會在對方臉上吹氣、舔、吸或者摩擦對方的臉作爲前戲”。而所謂的“愛斯基摩式親吻”其實不是早期北極探險者想的“擦鼻子”,而是聞——交換彼此的氣味。這樣的“接吻”形式可能會是尋找浪漫夥伴的愉快方式。

 

  Gallup研究過美國大學生的接吻行爲。他的團隊發現大學女生判斷一個男生是不是好的接吻對象主要通過三個線索:化學信號、味覺和嗅覺。據他研究,女大學生們說跟一個沒接過吻的男人上牀的幾率很低。人類是否真的有信息素,如果有我們能否檢測到先不說,至少接吻可以促進我們分享體味,瞭解到對方的基本衛生信息。

 

  在Gallup的另一項研究裏,他問“你有沒有遇到過一個接吻前很吸引你,但是第一次接吻之後卻沒有興趣的人?”在他調查的男人裏,59%說有過,而女性羣體的比例爲66%。

 

  雖然Gallup的研究因爲侷限於美國大學生而有侷限性,但是把這個結論放在動物研究得出的數據裏好像也合理。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接吻確實可以讓我們先判斷渴望在一起的人是否適合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有時會幹燥、有時會被咬出血、又敏感的“麻煩”嘴脣的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