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天拍車COO張延偉發表了專欄文章《2018之後,二手車江湖再無直賣》。文章直指直賣模式的軟肋,發出後引起業界對於二手車直賣模式的各種熱議。事實上,關於直賣模式的論戰早就存在,此前大搜車的CEO姚軍紅就曾多次公開批評某一同行。而天天拍車COO的這篇文章則認爲,目前二手車的直賣交易模式存在難以規模化以及流通效率等問題,所以在2018年之後,直賣模式可能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筆者比較認同這一觀點,一方面已經有不少直賣模式平臺開始轉型,比如推出保賣模式,從這一點來看,直賣模式是好是壞已經說明問題;另一方面,從未來趨勢來看,與直賣模式完全不同的拍賣模式目前表現很搶眼,所以二手車電商可能即將迎來一個由拍賣模式主導的時代。

  直賣模式難以翻越的大山:效率和體驗

  看着一些曾經吆喝着二手車直賣模式的平臺開始轉型,不免會有一絲悲涼。那麼二手車直賣模式的痛究竟在哪?

  其一,效率問題。直賣模式本質還是一個電商模式,雖然是C2C,即個人對個人。但是對於二手車這種耐用品來說,個人對個人的角色屬性並不佔優,雖然賣方已經準備好了,但是買方卻要深思熟慮,所以二手車這種商品顯然交易週期要更長一些。

  另外,直賣模式考驗的還有平臺的引流能力,即使平臺上有龐大數量的賣家,但是如果沒有買家也是徒勞。所以一旦沒有足夠的流量,其實受傷的還是這個平臺上的賣家,交易的效率可想而知會被拉得很低。

  所以說,直賣模式聽着似乎非常便捷,效率很高,但是由於二手車這一商品具有的特殊屬性,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要撮合個人之間的快速交易是存在不少困難的。

  其二,體驗問題。直賣模式既然是C2C,那必然也難以逃離電商的那些通病。此前網上有不少報道曾提到過二手車直賣模式中存在的諸多交易問題,讓不少消費者勃然大怒,比如平臺沒有履行好監督職責、已經完成交易的二手車存在諸多未說明問題等。

  再者,從個人賣家的角度來看,直賣模式的不良體驗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二手車交易價格過低、交易達成時間過長等方面。所以說,直賣模式在連接上的定義雖然符合更快,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難以控制。

  總的來看,直賣模式從“去中間商”的角度來看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因爲效率、體驗等方面的弊病,直賣模式的痛讓平臺頭大。正因如此,一些平臺也在不斷嘗試新的模式。據悉瓜子二手車在去年就試水了新零售概念的“瓜子保賣體驗店”,而且在兩個方面進行了革新,一是通過設立線下店來讓買家一次性看到大量真車,二是在保賣模式下,賣家可提前拿到瓜子墊付的部分預付車款。不過這樣的改革同時也說明,直賣模式的痛可能並沒有良方。

  直賣模式褪色,拍賣模式爲主流的時代將至

  直賣模式搞不起來,另一種拍賣模式呢?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內幾年前就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二手車電商的拍賣模式要比直賣模式好。提出這個觀點的就是天天拍車,而且天天拍車還一直堅持二手車拍賣模式更好。

  拍賣模式到底是不是比直賣模式好?我們不妨以天天拍車爲例,放幾個數據來看下。天天拍車剛在6月初獲得了汽車之家的D1輪1億美元融資。由此看來,至少堅持拍賣模式的天天拍車的成長是看得見的。

  但拍賣模式的確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第一,拍賣模式是C2B模式,是個人賣家面對專業的二手車經銷商。比起直賣模式中的個人買家,二手車經銷商的目的性很強,他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儘可能快地在平臺上收車,所以這就避免了直賣模式在交易時間上的效率問題。

  第二,拍賣模式的核心是競價原則,能將二手車價值最大化。對於個人賣家來說,買賣二手車的價格非常重要。競價原則有市場經濟的約束力,二手車的價格能在二手車經銷商們的不斷競價過程中接近最真實的價值,同時,這樣的拍賣方式無疑能突破約定俗成的定價,二手車價格能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達到最大化。

  那麼這種拍賣模式未來會如何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些做直賣模式的平臺正在轉向拍賣模式或者類似拍賣的模式。由此來看,站在C端賣家的角度,拍賣模式正在成爲二手車平臺的主流模式。

  一方面,二手車行業持續增長,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二手車交易量達到1240.9萬輛,同比增長了19.4%。易觀分析認爲在政策和交易體系的不斷完善之下,這一市場將繼續策馬狂奔,預計2018年交易規模將突破1500萬輛。而這樣的增長趨勢將持續刺激平臺追求交易的效率,毫無疑問拍賣模式是首選。

  另一方面,目前來看,所有的二手車平臺都很會找車,但是能夠賣好卻不那麼容易。直賣模式的碰壁說明個人交易對象並不太合適,而拍賣模式的二手車經銷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易對象。

  直賣模式正在褪色,拍賣模式風生水起,在更多平臺選擇拍賣模式後,整個行業也將步入以拍賣模式爲主流的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