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財女情報站

281篇原創

很高興與你相遇

經濟一下行,什麼幺蛾子都出來。

金誠集團實控人被捕不久,最近另一家知名私募機構永柏資本被曝失聯,它旗下產品未兌付金額接近66億元。

時代變了,大家要放棄以前那種“巨嬰思維”,這個時代,不會再有人爲你的投資兜底!

各種剛兌神話被打破

今年3月,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康力電梯等上市公司被曝出踩雷了良卓資產公司發行的私募產品。

不僅僅私募產品,連信託產品今年開始也頻頻出現兌付危機。

4月,中泰信託被曝出其凱里信託計劃出現逾期,涉及資金2.27億元。據統計今年4月有6家信託公司的7款產品發生違約,涉及金額35.32億元。

5月,安信信託因爲多款產品延期兌付引起了上交所關注,渤海國際信託持續違約則被長沙銀行告上法庭。

如果說私募、信託資金門檻太高,適合普通人的公募基金也陸續不保本了。

國內成立最早的保本基金-南方避險增值基金在5月30日清盤了,這個運作了16年、經歷多輪保本週期的保本基金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這還沒完呢,到今年9月底,還會陸陸續續有多支保本基金會進行轉型或者清盤,以後就沒有保本基金這個品種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P2P,那就更不用說了,去年5月有2074家P2P平臺,到今年5月僅剩914家,一大批平臺退出。

出來混,遲早要還。

保本兜底是“巨嬰”思維

經濟好時,什麼本都可以保。經濟差的時候,底褲都可能輸掉。

其實這個市場實際上從來不存在“剛兌”、“保本”這回事的,但人就是這樣,你不說保本,人家不願意掏錢買各種理財。

說到底,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句“他們是騙子”顯然無法成爲自己投資失誤的說辭。

現在,很多理財產品逾期、兌付困難、違約、清盤等等,都指向一個事:什麼都不保本。

自己享受收益,讓別人代替自己承擔風險,可以旱澇保收,可以躺着賺錢,這麼爽的事情,深受大家喜歡。

不僅喜歡,長期以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投資銀行理財,錢要是有損失,銀行有義務兜底。

投資P2P,即使沒有明說要剛性兌付,也成了檯面下約定俗成的規則。

投機炒房,房子降價了,去砸售樓處,要開發商對“房價一直漲”作隱性擔保。

這種“巨嬰”思維,真是這片土地誕生下的怪胎。

對比歐美市場,纔不會管你死活呢。

比如2008年全球第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說倒就倒,沒人兜一下底,結果全球都要爲此埋單。

剛兌,兜底,保本……這些對國家來說可不是長久之計。

試想一下,人人都要兜底,最後風險就都彙集到一個同一個地方,就像一個事事包辦的老母親,你闖什麼禍,責任都歸到她身上,萬一她病倒了,你還能找誰護着你呢。

類比到金融系統上,如果全部風險最後都集中到一個機構,最後那個機構沒辦法爲巨大的風險兜底,所有人都將會是輸家,最終結局是誰也兜不了底。

所以從大的層面來說,風險必須分散出去,每一個人的盈虧,只是風險小泡泡,影響不了整個系統,所以提前破滅就好。

國家其實早在提醒大家,只是很多人充耳不聞而已。

2017年1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要求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爲“避險策略基金”,並相應取消了連帶責任擔保機制,於是保本基金就慢慢退出了。

2018年4月底,資管新規的發佈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並要求在2020年底之前有序壓縮規模。

銀行以後也不得保本理財,風險出現時,也不能替投資者進行墊資兌付,得遵循“賣方盡責,買方自負”的原則。

保本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也要成長了。現在投資什麼都不要想着保本了。

用國債收益率衡量風險

不保本了,我們投資盈虧自負。

不想成爲輸家的話,那我們就得成長爲合格的投資人。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手頭有一些資金可以投資的時候,虧損一點點都不能承受的話,那還是不要投資了。否則你就接受4.27%之內的年化收益,比如買國債,可視爲無風險投資品種。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更不存在所謂的公平,在金融的江湖,更不可能公平。

不投資吧,面臨資產縮水,投資吧,又面臨風險,其實這是一個矛盾的事情,因人而異的事情,我覺得應該自己平衡。

有的人全副身家一把梭哈還會豪邁說一句千金散去還復來,有的人掉了一個硬幣都心疼到不行。

我相信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會這麼極端化,只是從來沒有認真去考慮過,所以大家還是認真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看看自己不能接受的風險底線在哪裏。

收益是對風險的定價,風險多大,看收益也能判斷個大概。

用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話來說就是,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觀察現在市場上的理財產品,郭主席說的還是挺有實際意義的。

國債是無風險的,今年5年期的國債利率是4.27%,在這基礎上,超過6%的收益率還真是要打問號。

最後再提一句,不要閉着眼睛買理財。

我看到不少人投資的時候是看宣傳廣告或者聽人介紹一下就決定了的,這哪行呢。

無論買什麼理財產品,一定要看產品合同條款。

未來的很多事情,會超乎我們的想像,會顛覆我們曾經的生活體驗和認知,跟這些相比,打破剛兌又算什麼。

學着放低預期,調整心態吧,只要有飯喫,打破剛兌又算什麼呢!

99%的人事實上不具備甑選保險產品的專業能力,買錯了保險。最近我們的保險團隊“水熊優保”服務了超過2000個家庭,通過我們的專業規劃,我們爲這些家庭節省了30%~50%的保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