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排名靠后,东华理工大学怒了!1月28日,东华理工大学发表严正声明,认为上海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数据采集存在错漏,将其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按缺项处理,导致排名情况与实际严重不符,影响了办学声誉。东华理工大学指出,该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实际为90.98%,位居江西省第三。

大学怒怼排行榜,排行榜如何提高专业性与公信力?

1月29日晚,上海软科发布回应声明, 否认排名存在失实数据,对缺省数据的处理方式是通行做法,同时指出东华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同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学校,只在就业质量报告中笼统给出了2017届所有毕业生90.98%的就业率,没有明确给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次高校怒怼排行榜,引发对排行榜公信力的关注。如果排行榜采集的数据存在问题,那排行结果,也就不靠谱。而在笔者看来,这起高校怒怼排行榜事件,需要思考的,不只是数据采集问题,还牵涉到排行指标、高校信息公开、排行榜制作机构的数据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从评价大学办学角度看,选用由高校自己发布的就业率数据作为指标之一,本来就不妥,换言之,就是排行机构准确使用了所有大学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得到的排行结果,也不能反映大学的真实办学情况。

提高我国大学排行榜的专业性,还任重道远。这需要排行榜机构不断完善排行指标体系,提高排行公信力,也需要我国大学重视办学内涵。

大学怒怼排行榜,排行榜如何提高专业性与公信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发布的,这样统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率,本来就不独立,真实性一直遭遇质疑。近年来,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多有报道,包括高校要求学生拿就业协议换毕业证书,有学生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了就业协议。另外,为提高就业率,有一些高校把毕业这一年作为就业年,基本不开设什么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也不严,就让学生去找工作,或进行就业实习,这实质让本科教育缩水,还有的高校以组织学生考研,提高考研率,来提高就业率,因为考研人数也是作为学生就业人数的。简单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并不能反映大学办学的真实情况,高的毕业率背后,存在弄虚作假、围绕提高就业率功利办学的问题。大学排行榜用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办学的指标之一,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学校对待就业率的功利态度。

更严重的问题是,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我国有部分学校(占高等教育体量的10%)应进行精英教育,这些高校将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用毕业生就业率评价所有学校,会导致这些学校也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变为职业培训所。大家所见的是,近年来有的高校就以就业率低为由,砍掉一些基础学科、专业,这不是好大学应该有的作为,会在追求就业率的过程中,失去学校的办学特色。

大学怒怼排行榜,排行榜如何提高专业性与公信力?

高校就业率一直被诟病造假。网络报道截屏。

民间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是对大学办学的第三方评价。我国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时,也在鼓励及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价。第三方评价要起到作用,需要做到专业、独立、客观、真实。但目前,我国民间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普遍存在专业性、独立性不够的问题,大学排行榜所采用的的排行指标,基本都是外在的指标,难以反映办学内涵,这些指标已经遭遇舆论诟病,如高考录取分数、教师发表论文、学校获奖数量、有各类头衔教师数等,这些都是唯分数、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要评价学校办学内涵,就需要研制新的评价体系,同时要花精力获得内涵指标数据,这一方面需要排行机构进行独立的调查、统计,另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公布更详尽的信息。

像评价毕业生质量,如果排行榜使用就业率数据进行评价,那么,排行机构机构应该使用第三方数据,否则,就用学校发布的数据,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再者,评价学生就业情况,不能就用初次就业率,而要追踪中长期就业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就业的质量,事实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更重视就业质量,而非只找到一个工作单位。国外评价毕业生质量,更多采用的是毕业率,和校友捐赠率。

再回到这次高校怼排行榜事件,抛开对就业率指标的讨论,也可以发现排行机构的简单化操作,以及高校自身信息公开不足的问题,排行机构对于没有获得数据的处理办法,是处理为最低值,这是不负责的,而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也不完备,暴露出就是自己发布就业率数据,有的高校也不认真对待。排行榜机构认真对待排行的专业性、公信力,积极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高校认真对待自身办学,重视办学内涵发展,坚持自己定位,不迎合排行榜,这才是正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