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嚼嚼文化的菜根

    林岫

    說書法是高雅藝術,大家無有異議。把書法搞成粗劣裝修包裹下的“神馬道具”,例如用作名片炒作、裝點風雅,或者晉階發財,甚至買字送錢、賣字洗錢等,肯定絕非大多數書法愛好者的初衷。將書法藝術迴歸到雅文化的高度來說些什麼,並且進一步“知行合一”,落實到位,這是視書法這門傳統藝術爲國藝,給其以應有的尊重和敬畏。這至少是熱愛書法的誠意善心所爲,文化良知所爲。尊重,即高定位;敬畏,是因爲書法是民族文字書寫的藝術,孕育着中華文化至善至美的精粹和精神。

    書法與文化,書法家與文化人,一個永遠的話題。若有人低看書法,熱愛書法的人肯定反對;如果自己只會抄寫,不能豐厚積養,又經常張冠李戴,唐花宋開,甚至照單抄寫都出錯,或者書風德品不正,與不良世風相沆瀣,讓很多人感到書法越搞越浮躁淺薄,那就難免貶抑由人了。書法家確實有執筆書寫的職能,然而定位有相當的文化高度,並非所有能執筆書寫者,皆可稱作書法家。那個高度,顯然是文化的高度,品位的高度,人格的高度。

    我認爲,強調書法藝術是獨立的藝術門類,有煌煌千秋書藝瑰寶、無數卓越大師和藝術家作證,還不夠。歷史是滔滔不絕的江海,沒有今天的支撐,就會斷流。不要比拼之餘覺得藝無長進,就動輒抱怨流行,風生水起,藝術不怕流行,很多影響過藝術史的流派都崛起於青苹之末。是江海,就得容許潮流滾滾,不拒細流。當今書法不怕流行,那麼怕什麼?怕的是浮躁淺薄成了主流而且流之盛行,怕的是大浪淘沙,潮流過去後沒有爲當代書法史的積澱留下精金巨石。如果我們面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時機,不能夯實和豐厚傳統文化的基礎,把書法搞得非常浮躁淺薄,那就很難說了。

    最欣賞趙樸初先生說過的幾句話:“手藝是柺杖,學識是資糧”“有杖行千步(持杖或者可以行遠),無糧半步難(腹無食物行半步都困難)”“學養是人生旅途遠行的必備資糧”“被人看不起,不要先去糾正對方,看看是否應該先糾正自己”等。這些話,至今聽來,亦是棒喝。文化不是貼金,是日積月累醞釀之後的噴發。所以德藝的修行,皆非時日之功。傳統藝鑑,首重德品,皆信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關於如何修煉自身文化修養,我認爲,首先眼界定位要高,然後才談得上手從心妙。未聞有“眼低手高”而成就大師的;唯眼界高闊,腹充醞釀,纔有可能期望手從心妙。“文化”的概念看似寬泛抽象,卻非高深莫測。當年張大千作荷花,畫畢請教齊白石,齊白石添了幾條小青魚,然後主翁恭請畫題,張大千說題“荷塘秋雨”,齊白石認爲“太囉嗦了,既有荷花就不必言‘秋’言‘荷’,題‘雨塘’足矣”。後來一位京劇名票友將此事告訴了溥心畬,想聽聽他的評說。溥先生認爲畫面已出,雨池、荷塘任由觀者去想,原題唯有“雨”字可取,不如題“聽雨”的好。這“聽”字何等精彩,一字之易,全畫點活,神情盡出。這種取捨增添,貌似簡單,其間卻大有文化意蘊。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一幅畫嘛,題啥不行?能有講究,這就是書畫雅趣之所在,文化精蘊之所在。題“雪中歸船”“千山青綠”“紅梅怒放”“富貴牡丹”之類,非不可爲。但是,這跟題“雪江歸棹”“千巖競翠”“梅韻天成”“國色天香”是一回事兒嗎?畫題雖小,涓滴映日,那也是題畫者腹中醞釀的噴發。蓄而不發未發,可以;無處生有,飛來一峯,可能嗎?這就是我們在讀懂前賢大家詩書畫的精妙時,會心感悟,情不自禁要拍案叫絕的原因。

    “眼中無有千千景,筆底難成一幅山。”這就是菜根譚,見得苦心慧心。所以不嚼文化的菜根,不得成大家氣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