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 文 三隻眼文齋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演員吳京在1月30日的“今日頭條”上發了一段話,爲即將上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造勢,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束縛自由的並非地心引力,而是想象力創造力。掙脫束縛,飛向自由——給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科幻的種子@電影流浪地球。”這句話讓我們多新片增添了許多向往,同時又在平淡的話語中勾起了我們對人生的思考。禪宗裏講,衆生生來就自心本性具足,只是後來被生活中的三毒(貪、嗔、癡)、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影響,遮蓋了衆生本身的佛性,使衆生陷入了世間塵惑,得不到大自由。吳京的這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禪意十足,顯現了吳京的一顆智慧的心。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起心動念,就是對什麼事產生了慾望,由此引起種種貪嗔癡迷的妄念、無明煩惱和不理智的思維。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心就會浮躁不定,無法安住當下。佛學泰斗星雲大師曾經開示說無論進退,都要不喜不憂,處於低谷不要消沉,登上頂峯也不要迷失。這就是要我們放下浮躁的心,提起淡定的心。人可以分爲三類: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第三類人往往有理想、有魄力、有擔當,而且心地坦然,頭腦睿智,可攻可守,可進可退,提放自如。星雲大師還說:做人要像一隻皮箱,隨時提放自如,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光是提起,拖累太多,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提放自如,意味着不浮躁、不虛榮、不自私,意味着心靈定靜,不起執念,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動搖。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要做到提放自如,首先,要提起去惡行善的心,放下爭名逐利的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去惡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行善是分內事,止惡也是該主動承擔的責任。真正的智者應該孑然一身,不受虛名牽絆,也不爲富貴誘惑。無論進退,都不躁進衝動,都不喜不憂,不沉醉不迷失,專注於自身,如此方能收穫心靈的平和與充足。執着是繭,縛住了自由,也隔絕了幸福。要提放自如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擔責任的勇氣,放下也需要斬斷妄念的魄力。提起什麼,放下什麼,也需要有所選擇,選擇而不執着,《大般若經》卷七一中記述:“能如實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複名摩訶薩。”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菩提心論》裏曾對“執着”作過這樣的解釋:執着是對自我的過分堅持。世人爲了能夠突顯自己,而用各種辦法詆譭他人,甚至踩在別人頭上往上爬,其實是在給自己編織蠶繭,慢慢使別人遠離我們的世界,直至作繭自縛。結果卻是別人再也進不來,自己永遠也出不去,再也無法獲得本性的自由。人生若執着,就無法得到解脫。人生在世要學會輕安,自在,不刻意追求,不索取,不用任何執着心給自己設置障礙。活得簡單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所以,星雲大師一再強調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世上衆生,無論學佛還是不學佛都要深知“放下”的重要性,“放下”二字,諸多禪味,提得起的人,是慈悲的人,是負責的人,是奉獻的人;而能夠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有一個禪宗故事講述了一對學禪的師兄弟,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裏踟躕不前。師兄說:“來吧!小姑娘,我揹你過去。”

說罷,師兄就把少女背過了淺灘,然後放下小姑娘,和師弟繼續前進。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裏不悅,默不作聲。晚上,回到寺院後,他忍不住問師兄:“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爲何要背那個小姑娘過河呢?”

師兄回答說:“呀!你說的是那個小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麼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師兄背女子過河的舉動是提起,是負責和奉獻;背完之後立刻拋到腦後,是放下。既提得起,也放得下,這是大境界。師弟則當提起時提不起,當放下時又遲遲不放,在提放之間走入歧途。

吳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星雲大師:要提放自如

佛陀有句法言:懸崖撒手,自肯承擔。“懸崖撒手”就是一種放的姿態,有所舍,纔能有所得。唯有放下,才能真提起。放下,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週遭所有的一切。表面的不執着並非真正的放下,正如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樣,看見別人有難,卻爲了佛門戒律而袖手旁觀,以爲自己謹守了戒律,卻不知自己的掛心纔是真正的放不開。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做到提放自如,才能達到自在解脫的大境界。令人道憾的是,很多人連自己擁有什麼、缺少什麼都分辨不清,又何談提起與放下?提不起信心和善心,放不下貪心和嗔心,就無法如吳京所說:“飛向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