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能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電力自動化研究所、能源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19(第三屆)電力市場國際峯會”在北京舉行。峯會以“現貨交易下的電力市場發展與展望”爲主題,邀請相關主管部門、20餘家交易中心、國內外頂級專家等齊聚一堂共謀發展。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宋小松應邀與業內各專家代表共同對話,圍繞“電力現貨交易與中國電力市場發展”進行深入探討。



宋小松在對話中指出,試點省份電力現貨市場不斷向前推進,體現了國家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決心,但同時一些市場主體也表示難以跟上最新政策的步伐。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供需兩側市場成員,需要強化兩個基礎能力,培養三項高級技能。在基礎能力建設方面,首先是強化電力現貨意識形態,理解電力現貨市場真正的含義,體會在電力現貨交易中電能量價格具有時間和空間屬性;其次掌握已經發布的現貨交易規則,電力市場交易人員對於規則的關鍵條款內容要深入研究並熟記於心。



宋小松強調,在高級技能方面,對於需求側的售電公司和大用戶,可以在電力現貨市場參與到日前電量平衡工作中,這就需要密切關注自身的用電行爲習慣,掌握用能特性,不斷提升電量預測能力,從中長期交易階段的年度、月度電量預測,過渡到日預測以及分時預測,從而更好地參與市場;對於發電側主體,要擺脫“三公”調度模式下發電量爲王的計劃體制思維,目前開展電力現貨試運行的省份,交易規則均明確發電企業在現貨市場量、價均需申報,這顛覆了企業以往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爲了提升市場競爭力,發電企業需要強化精細管控能力,準確掌握設備不同運行狀態、不同出力水平下的實時邊際成本曲線,形成每臺機組的邊際成本曲線庫,爲進行市場報價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根據國外電力現貨市場運行經驗,對市場節點電價的預測能力是供需兩側在現貨交易中的終極技能,也是最大的挑戰。


宋小松指出,電力市場發展到現貨交易階段,靠傳統的手工計算、簡單決策的方式方法將面臨極大的市場風險,也難以支撐其參與現貨市場。對於發電企業、售電公司、用戶等市場成員,以及調度、交易中心等市場運營機構,都需要強有力的信息化手段來支撐其開展現貨交易工作。遠光軟件自新一輪電改啓動之初,就開始佈局電力市場交易相關業務。隨着公司近年來持續的技術和研發投入,目前已經形成了面向發電側和售電側的成熟產品及服務,積累了大量客戶經驗。未來,遠光軟件將繼續秉承爲電力市場成員更好服務的理念,助力中國電力市場改革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