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作品長啥樣?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

在互聯網的助推下,電視節目已經成爲全民談資、網絡熱搜,在議題設置、輿論引導、樹立文化自信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抒寫時代,謳歌人民,是當下電視人必須着重思考的議題。

結合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今年上海電視節首場白玉蘭論壇將主題確立爲“光影七十年·熒屏新時代”。在昨天的論壇現場,“謳歌時代”成爲業內人士口中的高頻詞。文藝作品如何謳歌時代,體現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倒是業內人士口中一批鮮活的作品,成了極有意義的行業參考案例。

主旋律題材的選題廣度正在拓展

展現歷史進程與百姓中國夢的主旋律題材,被業內人士視爲近年國產影視行業的大勢。大國崛起的時代背景,民族復興的歷史視角,再加上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建黨100週年等重大節點的接踵而至,給予了主旋律題材豐沛的故事土壤。

好作品有哪些共性?“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的特質異常突出。正在播出的《我的真朋友》以房產中介的角度,觀察社會百態;高口碑網劇《獨家記憶》用一段“學霸”之間的愛情,展現大學校園的悸動與奮鬥;《愛情的邊疆》以一段中蘇跨國戀,展現父輩的青春史詩;《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以充滿私人溫度的成長敘事,打開中國的航天發展史;改編自廣東“雷霆掃毒”行動的《破冰行動》,則爲觀衆帶來真實的震撼以及對英雄的敬意;在從重流量到重質量、重爽感到重現實的行業“調焦”中,主旋律作品的題材寬度與表達深度都在延展。

細膩的視角與品質的呈現,拓寬了主旋律題材的選題範圍,也讓這一類型更具“受衆親和力”,進一步成爲市場剛需。“新的時代,給予我們新的機遇與使命,電視人如果不抓住時代的大主題,就會被市場淘汰。”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趙依芳說。爲了把握市場的大趨勢,華策甚至專門於一年前成立了“大劇研發中心”,專注於孵化主旋律題材作品。而這位經驗豐富的電視人在論壇現場提前“劇透”的新作品中,主旋律題材的選題範圍還在進一步拓寬。中國首部展現公益救援題材的劇集《追光者》;描繪小康生活新畫卷的《八零九零》;以古田會議爲背景的 《絕境鑄劍》;全景式反映新中國外交戰線英雄事蹟的《外交風雲》等作品,都出現在了華策的“計劃片單”上。

在創新中迴歸文化、文藝品質

“沒有流量明星、沒有現成IP,卻長期保持同時段收視第一的成績,並且代表中國節目走上戛納電視節的主舞臺。”在論壇現場,業內人士口中的一檔電視節目,顛覆了市場對“爆款”的通常認知,引發關注。今年初登上東方衛視的《閃亮的名字》跳出傳統英雄模範人物題材的創作模式,將實地尋訪與場景式演繹相結合,用電影化的表現手法再現英雄事蹟。綜藝、紀實、微電影等表現形式,被熔於一爐,服務於英雄故事的真實、生動表達。隨着節目收視率的節節攀升,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種子獵人”鍾揚等時代英雄的名字、故事與精神,進入千家萬戶,帶給觀衆真摯的感動。

令人動容的英雄故事之外,被創意帶到傳播浪尖的還有傳統文化與文創產業。去年底在網絡平臺、衛視頻道皆取得好成績的《上新了·故宮》,便是電視人口中的經典案例。節目不但帶觀衆前往故宮的神祕區域探寶,揭祕一出出發生在故宮的溫情故事,還聯手設計師,每期展示一個引領熱潮的文創衍生品。節目以新穎的理念,讓故宮中承載的傳統文化“活”起來,真正進入觀衆的生活。令人欣喜的是,這股文化浪潮還將繼續,平臺方透露,《上新了·故宮》今年將推出第二季,與之相攜而來的,還有《我在頤和園等你》《遇見天壇》《長城》等一系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品質節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用創新的方式,講好無愧於時代的生動故事,其背後恰恰展現出創作者對創作初心,對文化、文藝品質的迴歸。

[來源:文匯報 編輯:格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