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擔憂

今天帶着豆豆在她舅舅家玩,正好碰到了鄰居家的孫大姐。孫大姐正在帶自己的外孫,一個兩歲的帥氣小男孩。孫大姐一臉憂愁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外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可急死我了!你說他會不會有什麼問題?聽人說,現在得自閉症的孩子很多呢!”

看得出孫大姐確實有些焦急,看來我可不能夠隨便回答呢。

這老中醫看病講究一個望聞問切,我這也得了解一下基本情況呀。

我看了下孩子,眉清目秀、四肢健全,看他穿衣打扮也是乾乾淨淨、帥氣有加,顯然姥姥照顧得很好。我就逗小帥哥:“豆豆妹妹在這呢,過來跟妹妹玩好不好?”結果小帥哥一甩頭,一撇嘴,“不!”呦!這不僅是聽懂了,也會表達啊,就是不太待見我們呢。然後,我又環顧了一下四周,這個小區比較老,基本都是獨門獨院,各家之間走動比較少,而且沒有公共的遊戲區域。於是,當下心中明瞭。

我悠悠地對孫大姐說:“您還不知道吧,我哥3週歲還不會說話,當時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啞巴。但您看他現在不是很正常嗎?其實,我哥就是俗稱的說話晚。爲什麼說話晚呢?就是因爲我媽本身話特少,加上那時家中又困難,我媽得去幹活,所以,我哥基本上都是在我媽背上長大的。而大一點了他也是自己玩,因爲缺少語言刺激,所以就說話晚嘍。我看您這孫子沒啥問題。您呢,沒事兒就帶着孩子多去孩子扎堆的地方去玩,然後多給孩子讀一些繪本,過段時間就會見效果的。”孫大姐頓時醍醐灌頂,連連稱讚“有道理”,遂滿意而歸。

話說,今日不同往昔,家長們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和養育知識的豐富較之前輩已經大大提升。現在,連我70歲的老媽都知道自閉症這個詞,孫大姐50多歲看到孫子不愛講話就懷疑孩子得了自閉症,這也算得時代之進步的體現。

但是孩子說話晚點,家長就馬上往自閉症上靠,也着實有點太緊張。這也恰恰說明大家對孩子語言發展的規律瞭解得還不夠深入啊。

兩歲內嬰幼兒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很多家長以爲孩子會講整句話的時候才叫“會說話”了。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孩子語言的產生遠早於家長的一般認知。

1. 嬰兒在2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用咕咕聲發出愉快的“元音”,這時孩子的語言已經在萌芽了。

2. 4個月,嬰兒就出現了“咿呀語”,也就是在原來的咕咕聲中加入一些和諧的聲音並重復,比如“baba”、“nana”、“yaya”等等。這時,語言已經具備雛形。

3. 7個月,嬰兒在咿呀語中形成更加成熟而穩定的口語發音。 比如,可以清晰地發出“媽媽”、“爸爸”等詞語。

4. 7到12個月,嬰兒能夠理解一些詞語,並建立起對應關係。比如對着照片中或者視頻中的父母,聽到爸爸媽媽這些詞語的時候,嬰兒會對詞語所對應的人物有更長時間的注視。同時嬰兒可以通過手勢或者身體語言來告訴大人自己的意圖。比如,嬰兒會指着奶瓶發出嗯嗯聲,表示自己想要喝奶。

5.12個月,孩子可以說出第一個能被別人聽懂的詞。

6.18至24個月,一般孩子的口語詞彙從50個增加到200個,並可以說出雙詞句。比如,可以說出“汽車”、“蘋果”、“再見”等常用詞。

以上是嬰幼兒早期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一般孩子都會逐一經歷。而其中的時間點和數據是我們參考的一種模型,有助於我們判斷自家孩子語言發展的狀況。

孩子語言發展有個體差異

雖說,嬰幼兒語言發展具有一般規律,但這並不意味着,這些都是絕對的。實際上,每個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這很常見。

中國有句老話叫“貴人語遲”,其實反映的就是有些孩子說話比較晚的問題。只不過在古代,人們喜歡給一些特殊的事件塗上神祕的色彩,賦予吉祥的寓意,所以會認爲說話晚的孩子有貴人相。

語遲的孩子是不是貴人我們無法論證,但在心理學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一種現象:愛因斯坦綜合症。

話說,愛因斯坦三歲還說不好話,到9歲才能完全熟練地與人交流。而諾貝爾獎得主查德.費曼和“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也是很晚才說話。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顯然不是智商有問題,但是爲什麼他們說話這麼晚呢?

於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就針對這一現象作了研究。結果發現:有一些孩子的大腦區域資源分佈不同於常人。一般孩子,會先發展語言能力的腦區,再發展其它腦區。而這些孩子會先發展分析能力的腦區,後發展語言能力的腦區,所以他們的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發達得多。而這些孩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大部分是男孩,記憶力超羣,邏輯思維能力超強。但缺點卻是:社交能力較弱,感性能力較差。

這麼一想啊,我忽然覺得孫大姐的孫子沒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呢!

相較於一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晚,還有一些孩子語言發展特別早。孩子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語言呢?早到你可能不能相信哦!

遙記2009年我還在月子中,某夜,大寶在睡夢中,忽然大喊:“媽!”我震驚之餘,差點以爲自己聽錯了,不足月的孩子竟會喊媽,遂激發起我極大的母性。好吧,我承認這也許是一個巧合。但確實,有一些孩子在一歲多些就能夠表達幾個字的短句,語言天賦驚人!

上面所講都是較爲極端的例子,我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差異性的,過早或過晚都有可能,家長不要過於焦急。

什麼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雖然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沒必要過於擔憂,但是有些情況還是要引起特別注意。

1、遲遲不出現“咿呀語”。遲緩的咿呀語可能是早期語言發展緩慢的一個預兆,如果早發現可以進行提早預防。

2、18個月-24個月的孩子不能聽懂簡單的指導。比如,讓孩子去拿他很熟悉的一件東西,孩子不能夠理解並作出反應。

3、兩歲後不能用簡單的詞彙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比如,想要喝水至少能夠說出“水”、“渴”等單字詞。

4、其它“嚴重”落後於兒童語言發展一般規律的情況。

如果出現以上狀況,建議還是帶孩子先去醫院做一次徹底的排查,重點是排除聽力損傷、語言障礙和自閉症等問題。經過權威專家的檢查,不論是什麼結果,都可以避免家長鬍思亂想。如果有問題,咱有病治病。如果沒有問題,咱就想想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讓孩子早些開口說話唄。

助力嬰幼兒早期語言學習的方法

孩子語言的發展,除了自然的一些規律之外,還受到周圍環境、性別(女孩優於男孩)、性格和情緒的影響,這對我們而言可是個好消息,說明只要採用適當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助力孩子的語言發展。

1、在孩子七個月以內,家長要經常用言語和詞對孩子的咕咕聲和咿呀語作出反應。

“嗯嗯。”“寶寶在說什麼呀?”“丫丫。”“寶寶是說喜歡小鴨子是嗎?”……

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就這樣跟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話,漸漸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愛說,你越來越懂孩子了。

這其實是在鼓勵孩子試着發音,而這些發音會融入到孩子最早說出的詞當中。家長可以多創造機會和孩子用輪流的方式進行“言語交談”。

這裏有個小貼士給大家:我們跟孩子交流時一定要用“指向兒童的言語”。我們要讓句子儘量簡短、發音清晰、音調高亢、語氣誇張。而且注意在句子中間要做明顯的停頓,而且在學習一個新詞語時要反覆多次在各種情景下使用。這樣的交流方式有益於嬰幼兒的早期語言學習。

2、關注孩子的目光所及,並積極地進行語言引導。

比如孩子看到一隻小狗,家長就可以跟孩子講一講:這是一隻狗,這隻狗是黑色的,狗會汪汪叫。如果家長能夠隨時關注孩子的注意點,並不停地用語言進行刺激,孩子就會較早地說話,而且這樣還有利於孩子“詞彙”的快速發展。

3、讓孩子多做遊戲。

兩歲以內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多參與社會性遊戲和假裝遊戲(過家家)。

像拍手遊戲和躲貓貓這種社會性遊戲可以讓孩子鍛鍊輪流說話的能力。而假裝遊戲(過家家)則會促進孩子會話能力的發展。

別小看了遊戲的作用,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它可以把一些枯燥無味的事情變得有趣。孩子在玩着玩着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更好地運用語言,也可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這可是一個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假裝自己是醫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就可以學會助聽器、溫度計、打針等等專業又難懂的詞彙呢。

4、和孩子一起閱讀。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1至5歲之間的兒童,平均閱讀時間是1000小時和平均閱讀時間是25小時的孩子對比,前者的詞彙量是後者的4倍。

這充分說明:閱讀量大的孩子其語言的發展更好。

家長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並就閱讀的內容展開對話。這實際上是在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而這種環境中,不僅包含了詞彙,語法,交往技能,還包含了有關書寫符號、故事結構的知識。親子閱讀是讓孩子儘快形成語言體系的一個法寶,家長可要利用好!

從咕咕聲到流利的語言表達,我們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飛速地學習和成長。也許,您的孩子比別人晚了那麼一點點,但也不要太着急,用對方法,抓住嬰幼兒這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相信您也會收穫一個“能說會道”的聰明孩子。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擊“關注”我,並歡迎“收藏”和“轉發“!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現在的倆娃媽。用專業的知識和具體的實踐給予0歲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建議,關注爸爸媽媽們“家長力”的增長,致力於將育兒變成一件更加快樂和高效的事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