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縣地處慶陽市東南部,境內塬川溝壑交錯分佈,峴窪梁峁等地形複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遺蹟遺址衆多,其中與歷史上聲名赫赫的薛仁貴、薛顯和有着千絲萬縷關聯的薛剛(綱)故事更是久傳不衰。

薛姓遍佈合水全境,在黨、政、軍、醫、教等領域人才輩出,其中店子薛家莊薛姓、何家畔薛姓已成爲地方望族。在何家畔薛姓中一直流傳着《薛剛反唐》的傳奇,據說這支薛姓就是唐初名將薛仁貴長子薛丁山的第三子“薛剛”的後裔,其人出身將門,武藝超羣,勇猛異常且有俠肝義膽。傳說薛家因受*人迫害而滿門抄斬,唯有薛剛不甘蒙冤而逃出,後三祭鐵丘墳、保駕廬陵王,終於起兵反唐。

支持唐朝薛剛說的論據有四。其一認爲薛剛祖父薛仁貴曾在平遼後做過王。其二認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南儉出土過薛剛佩劍。其三認爲薛剛是反唐失敗後避難於此。其四認爲南儉古代墳冢爲薛剛之墓,且九家坑嶗有古舊窯洞爲證。這些乍看合力的論證充分嗎?首先,“薛剛(綱)”這個名字絕不會是後人捏造的,如果先祖名諱不可考爲何不隱稱“薛公”或從有名可考的祖輩開始記述?其次,既然知道始遷祖的先祖世系且這一遠祖名聲更大,爲何只稱薛剛後人而不稱薛仁貴後人呢?第三,若真是聲震民間數百年的薛剛遷入且死葬合水,爲何除“反唐”一節沒有關於他前後承接的活動事蹟流傳?

關於唐朝薛剛。第一,史證方面。《唐書》載薛仁貴(613年-683年,絳州龍門人)戰功卓著,受河東縣男、平陽郡公,其長子薛訥(649年-720年,薛丁山的原型)亦因軍功封平陽郡公。薛訥子孫多以將軍、刺史入朝爲官,而傳說中作爲薛丁山(即薛訥)第三子的薛剛(演義稱丁山有四子,名:勇猛剛強)並無史書記載。第二,物證方面。何家畔薛姓現存族譜中的昭穆序列中未有明代以前記載,且目前發現和掌握的碑記譜乘未有一處與唐朝薛剛相關。這柄出土於南儉的古代鐵劍也並無銘文或其它一起出土的文物佐證就是唐朝薛剛所有。九家坑嶗古窯洞古樸簡約,依崖面東而鑿,保存相對完好,數百年的歷史應是有的,但若說經歷過千年風雨,實難置信。南儉墳冢的封土及地上建築據說削毀於文革“破四舊”時期,迄今沒有片瓦尺碑可指明它的主人就是唐朝薛剛。第三,口證方面。薛姓年長而知書者共同認可的只有三點。其一,始遷祖薛剛(綱)的名字並非空穴來風,都以薛剛(綱)後人自居。其二,但始遷祖與一位武藝卓越、能征善戰且彪炳史冊的“千歲”有直系關係。其三,何家畔鄉九家坑嶗即這支薛姓因政治原因遷入合水的落腳地,後分散居住,而年代不是唐朝就是明朝。

排除了薛仁貴,那歷史上是否還有一個薛姓封王拜侯者與薛剛(綱)故事發生了碰撞呢?要確認薛剛(綱)身份就先得找到那位王侯級的“千歲”,該人既享有此等爵位就必然有史可考。查《舊唐書》、《明史》,錄薛氏42人列傳,其中史中所錄受爵如齊公、晉公、臨汾侯者,兄弟子孫亦未有名“薛剛(綱)”的。而與前述三個口證條件相符的還確有一人,他就是《明史‧列傳十九》所載薛顯。

薛顯,元末徐均用徐州起義部將,後爲朱明效力(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因功授親軍指揮、江西行省參政、行省右丞等職。洪武三年冬封永城侯,後予世券,祿一千五百石,累有軍功,贈永國公,諡桓襄,弟薛綱。這裏的“薛綱”作爲薛顯的弟弟,名字出現在了《明史》中,但並無任何事蹟記述。清人上官周輯繪《晚笑堂畫傳》第107位即“永國公薛顯”。繪像中人物着草鞋布巾,髯豐體壯,左手旋腰,右手持劍作衝掠勢,旁註“勇能降將得兵,常(遇春)將軍亦稱之”,並附小傳曰:“守南昌,(陳)友諒圍其城,顯突陣斬其平章…,擒樞副…,敵乃退。從徵吳…顯奮擊大破之。…得兵六萬,(張)士誠爲之奪氣。…大將軍北伐,上(明太祖朱元璋)以顯勇,命領兵獨當一面,遂克…”。可見薛顯作爲明朝開國時的重要將領,深受皇恩,加官進爵,符合武功卓著、青史留名的條件,也具備民間稱“千歲”的背景資格(狹義的“千歲”特指受封“王”爵者,廣義上則是對身份極爲尊貴者的敬稱)。同時他與合水傳說中的何家畔薛姓始遷祖薛綱存在兄弟關係,且符合明代說的時代條件。

那麼,這位薛綱是否合水人傳說中的何家畔薛姓始遷祖呢?第一,關於薛顯生平。《明史》載薛顯爲蕭人,《晚笑堂畫傳》注薛顯爲沛人。元明清三朝的“蕭、沛”大體包括今豫、皖、蘇、魯四省交界地帶(現在仍有安徽省蕭縣和江蘇省沛縣之名在行用),薛顯籍貫即應屬這一地區。薛顯封地在永城、駐地在泗州、曾謫居海南、卒於今山海關附近,葬於今碭山縣趙屯鎮薛口村。薛顯墓前有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碭山邑人公立”的石碑一通,曰:“明故大將軍永國公薛公諱顯諡桓襄之墓”,這裏的立碑人既非官方也非薛姓族人,而是當地羣衆,可見影響力經數百年仍不減。又《明史》載薛顯“無子”,但他也並非終身未娶,1370年論功行賞時他有“母妻”,只是未生養男孩,也就失去了子承父爵的可能。第二,關於遷移動機。傳說是因爲政治避禍,這個“禍”就是《明史》所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案,以死(卒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不問,爵除。從薛顯死後朝廷追封到被連坐除爵,永國公的名號雖只存在了三四年,但在這期間薛綱便可名正言順地從朝廷領取相應的奉養,享受哥哥“千歲”蔭澤下的貴族待遇。而一旦捲進“胡黨之獄”這樣的封建政治大案,整個家庭就隨時面臨着殺身之禍,甚至有滅門之災(明朝廷因胡惟庸案前後誅殺三萬餘人),徙走千里之外也就順理成章了。至於後人只以薛綱爲始遷祖而絕口不提薛顯,也就是爲了避免因人告發檢舉而招橫禍。再者當時薛顯已死數年且無子嗣,弟侄們即便念其偉績殊榮而又不能或不願張揚,待政治風波過後只以口頭私傳其故事,越傳越輕描淡寫,“千歲”也變成了“千水”(村落名稱),“顯頭”(村名)也與“峴頭”混用了。對於死後成爲罪人的這位伯族的遺忘無足爲怪,畢竟始遷者並非薛顯,而最有可能的始遷時間便是受“胡獄”牽連的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第三,關於選址合水。洪武九年(1376年)慶陽府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轄寧州及環縣、安化、合水、正寧等一州四縣。至薛綱舉家北遷時的何家畔應仍屬陝西,而當時的九家坑嶗只是一處相對偏遠荒涼的黃土塬,地廣人稀便於避難且開發生產潛力大。此外,薛綱選擇何家畔亦非偶然,《合水縣志》載,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徐達遣薛顯率五千騎攻慶陽,中張良臣(張思道之弟)詐降計後突圍奔合水,終於井中引張出而斬。這就是說薛顯曾在慶陽一帶打過仗,薛綱遷家避難時選擇一個遠離京畿(今南京、徐州一帶),物阜民淳、太平安定且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所瞭解的所在就很正常了。

千百年前的薛剛(綱)來到合水定居,然後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諾大的家族羣體。他不是那戲臺上虛構的所謂唐朝薛仁貴之孫“反唐”的薛剛,而最有可能是真實的明朝永國公薛顯的弟弟——薛綱。期待伴隨着新的關於薛顯(或薛仁貴)故事遺蹟的發現,爲我們進一步揭開蒙罩在合水薛剛(綱)傳說上的謎紗,從而爲挖掘合水歷史遺產打開新的一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