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蓝色多瑙河》,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作品。

近日,河北作家王立新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简称《多瑙河的春天》)出版,让全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多瑙河畔,聚焦到河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创造半年扭亏、一年盈利的传奇故事上来。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河钢收购塞钢,半年扭亏、一年盈利

斯梅代雷沃钢厂创办于1913年,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唯一的国有钢铁企业,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进入新世纪后,该厂接连遭遇了破产、出售、金融危机、政府1美元回购、招标托管等阶段,只能勉强维持生产,连年亏损,5000多名企业员工面临下岗,朝不保夕。

世界知名的钢铁巨头——美钢联收购了这家钢厂,给工人带来了希望;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钢联塞尔维亚分公司的运营管理陷入困境;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和持续的欧洲债务危机,让美钢联难以为继,2012年,他们放弃了钢厂,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回售给塞尔维亚政府。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多瑙河畔的钢厂

2016年,作为全球最大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的河钢集团收购了这家钢厂,并举集团之力,高标准输入技术、管理和人才,大力度配置河钢的全球优质资源,迅速扭转了该厂连续七年亏损的困难局面,创造了半年扭亏、一年盈利的奇迹。2018年,企业经营指标创建厂106年以来最好的水平,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

钢厂复活了,斯梅代雷沃的城市面貌也为之一新。这座城市的出生率在塞尔维亚排名第一,也是全国就业率最高、失业率最低的城市。

河北作家中写钢铁题材的“第一人”

河钢集团的壮举,震动了整个世界,也让承担报告文学创作、反映这一不平凡历程的王立新深受震撼。

近年来,王立新一直关注河北钢铁企业的发展,创作了《曹妃甸》《首钢大搬迁》《大海上的钢城》等长篇报告文学,可以说是河北作家中写钢铁题材的“第一人”。“2004年,我按照省作家协会的安排,深入曹妃甸,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钢铁题材。”王立新说,为了把这个题材写好,他深入实地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曹妃甸刚建设的时候,满地风沙,钢铁工人在渤海湾的一个孤岛上建设崭新的家园,我和工人同吃同住,感受到了他们在粗糙外表之下那种温柔情怀。”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王立新

首钢搬迁之前,王立新又同工人一起,见证了停产的那个难忘时刻。“在北京石景山下,矗立了几十年的高炉开始停产。那时正是后半夜,整个北京都在酣睡。我和工人在炼钢车间里一直蹲着,看着最后一炉钢水慢慢熄灭,看着沸腾的车间逐渐变得清冷,工人们热泪盈眶,那种情景让我深受触动。”王立新说,一个作家要写出鲜活的作品,一定要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人物的心灵中去,特别是那些关键节点,一定要在场。

为写好作品,远赴塞尔维亚实地采访

虽然写过很多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深度接触过钢铁题材,但是创作河钢塞钢的故事,对王立新来说,依然充满很多未知的挑战。就像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延青所说,河钢塞钢这个题材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某个钢铁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而是要在大历史和新时代背景下反映国际性钢铁企业间的收购与合作,其中不只涉及到钢铁工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时还牵扯到大政方针的贯彻部署、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前世今生,以及跨国企业的综合性战略布局等方方面面。

如何有效地整合创作素材,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如何使文学性与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乃至地缘政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既突出“报告”的成色,又保证“文学”的质地,成为摆在王立新面前的严峻课题。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王立新在多瑙河畔

为了创作《多瑙河的春天》,王立新前后写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一线采访和积累创作素材。2018年底,王立新又远赴塞尔维亚,对河钢塞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河钢塞钢管理团队的9名高管,面临着全新的国度、全新的社会环境、全新的员工队伍、全新的语言、全新的法律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这些跟我在国内采访时的情形大不一样,我的创作理念被颠覆了,如何站在我们的角度,同时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这就需要重新了解、重新认识、重新采访。”

被当地人当成“自己人”感觉很亲切

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事情让王立新深受触动。“比如,我们的团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不当‘东家’,不当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去指手画脚,而是与塞尔维亚员工同心协力、并肩作战,想方设法把企业救活,把效益搞上去。2017年塞尔维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封冻,船进不来,产品运不出去,原材料进不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河钢利用全球的资源、全球的市场、全球的客户,保证了原材料运输和产品销售,平稳度过了这次危机。”

王立新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中方管理团队尊重原来老厂的5000多名员工,没有把他们当成包袱,而是当成了宝贵的财富,虚心向塞尔维亚员工学习,真心实意与他们交朋友,很快与当地员工打成一片,成为一家人。

2015年,一名工人不幸去世,河钢塞钢不仅给其家庭发放了额外抚恤金,还破例提供一笔钱进行经济补贴,并让他的孩子入厂接续其父原来的工作岗位。钢厂周边一户居民院内意外进水,女市长打电话给钢厂希望帮助解决,王连玺副总经理马上给河钢塞钢有关工程公司打电话,迅速控制了不断上涨的水位,让居民化险为夷。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斯梅代雷沃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女士向王立新赠送纪念品

将心比心, 塞尔维亚员工也把中国来的朋友当成一家人。当地员工的女儿结婚,特别邀请中方管理团队作为贵宾参加热闹的婚礼。在这里感受到的一切,尤其是走在城市街头,被当地人当成“自己人”的那种亲切感,令王立新至今说起来仍记忆犹新。

“钢铁蓝”是一种深海和天空的光芒

王立新通过采访,掌握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在谋篇布局的时候,《蓝色多瑙河》给了他创作灵感。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在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上说:“作家的谋篇结构用了心思,用交响乐的结构来呈现非常巧妙。”

长期以来,因为施特劳斯创作的那首享誉世界的圆舞曲,人们都习惯把多瑙河称为“蓝色多瑙河”,而多瑙河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蓝色”,充其量只是一种“图腾的向往”。而《多瑙河的春天》交响曲,却赋予了它真正的蓝色。

这家外国钢厂连续七年亏损,被河钢收购后半年扭亏一年盈利,内幕故事被他写进书里

乘坐通勤车下班的河钢塞钢当地员工们

王立新指出,“业内人士都知道,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内燃烧的温度决定火焰的颜色。随着温度的上升,火焰燃烧到 3000℃时,就会出现红色橙色;燃烧到 4000℃时,就会出现银色白色;燃烧到 5000℃到6000℃时,就会出现青色蓝色。这是最后的颜色。因为温度再上升,火焰就变成看不见的高强度紫外线了。这是一种深海和天空的光芒,在业内被称为‘钢铁蓝’。”这是非常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表述。用交响乐的形式来谋篇布局,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艺术感染力。

在王立新看来,写作如同炼铁炼钢,素材是铁矿石,文学创作也和生产一样,大路货的跟随和模仿没有出路,关键是炼出高质量的、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品。创作这部报告文学时,他最深刻也最强烈的感受是:用文学奏响“一带一路”的最强音。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贾立芳

■供图/王立新

■编辑/贾立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