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1日,金域醫學(603882,SH)的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底,金域宮頸病變檢測中心累計收到宮頸癌篩查樣本超過4350萬例,而利用AI輔助技術去年完成篩查的病例超過850萬例。李映華認爲,一旦AI輔助宮頸癌篩查落地應用和推廣,將可以大幅提升宮頸癌篩查服務覆蓋的人羣範圍與服務頻率,使得對適齡婦女人羣的篩查質量可以趨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促進宮頸癌早篩早治。

醫生不夠AI來湊 去年它至少已爲850萬女性提供宮頸癌篩查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金喆 

儘管宮頸癌可防可治,但由於病理醫生稀缺,中國的防治情況並不樂觀。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註冊病理醫生不足2萬人,以每百張牀位配備1~2名病理醫生的標準計算,缺口仍高達8萬~10萬人。

病理醫生不夠,AI(人工智能)來湊。6月11日,金域醫學(603882,SH)的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底,金域宮頸病變檢測中心累計收到宮頸癌篩查樣本超過4350萬例,而利用AI輔助技術去年完成篩查的病例超過850萬例。對於這一數據,國內著名細胞學專家梁小曼難掩感慨:“這是宮頸癌篩查的重大利好,我很興奮。”

宮頸癌篩查進展緩慢

宮頸癌是中國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每年約有13萬名婦女被診斷患有宮頸癌,佔全球新增宮頸癌患者數的28%,約有2至3萬中國婦女死於該疾病。

世衛組織明確,如果在2030年消除宮頸癌,至少有70%的35歲至45歲的成人女性要進行宮頸癌篩查,至少90%以上15歲女孩要接種HPV疫苗;但中國前者覆蓋率不足30%,後者接種比例可能不足1%。

“2009年開始做兩癌篩查,十年只篩查7000多萬,一方面原因是病理醫生太少、篩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意識不夠。”梁小曼告訴記者,曾經有個針對全國1500多家醫院宮頸癌篩查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醫院年檢測量低於5000例,這其中40%又低於1000例。

病理形態學診斷被醫學界公認爲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就病理判讀本身而言,病理專業人員在傳統顯微鏡下閱片,需要以人的視覺詮釋、知識積累、技能與天分作爲基礎,培訓週期往往可長達10年左右。

一端是高達10萬人的病理醫生缺口,另一端是龐大的適齡篩查人羣。我國宮頸癌篩查的適齡婦女人羣超過3.5億人,即使以每3~5年進行一次篩查的標準來衡量,目前國內的篩查能力仍然遠遠未能達到要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細胞病理醫生極度稀缺,制約了宮頸癌篩查進一步推廣。

AI輔助技術試圖解除痛點

要應對病理人才匱乏難題,人工智能輔助病理診斷被認爲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20個團隊正在開展人工智能輔助病理診斷的探索。

6月11日,金域醫學與華爲技術有限公司在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聯合宣佈,雙方在人工智能(AI)輔助病理診斷應用開發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金域醫學病理中心主任羅丕福表示,本次開發基於金域歷年4350萬例宮頸細胞學篩查樣本,驗證結果表明,模型的排陰率爲61.9%,陰性片判讀的準確率高於99%,陽性病變的檢出率超過99.9%。

若該成果得以落地應用,預期可使病理醫生進行單次細胞學檢查的工作量減少超過60%,篩查效率大幅提升。通常情況下,細胞病理醫生鏡下閱讀宮頸細胞塗片,平均每例需要花費6分鐘。而AI識別僅需36秒,判讀速度是人工判讀的10倍。

“作爲一名病理醫生,我聽了以後很興奮。就像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沒有一個病人的圖像是完全一樣,也沒有病人是按照書本里的情況生病。”梁小曼表示,通常病理醫生要研究1萬多個細胞後纔敢做病理診斷,一天透過顯微鏡看100多張片是體力活,工作量大、任務繁重。AI技術是很好的切入點。

金域醫學首席信息官李映華表示,接下來金域和華爲雲將繼續投入更多樣本數據,對AI模型進行大規模驗證,同時進行更多的專業標註以改善模型,在保證敏感性的前提下使其特異性不斷提升。“我們也將提高模型的可靠性,使其可以適應更大範圍的試劑耗材與製片水平,將AI輔助篩查的應用範圍推廣到更貼近基層醫療水平的場景。”李映華說道。

李映華認爲,一旦AI輔助宮頸癌篩查落地應用和推廣,將可以大幅提升宮頸癌篩查服務覆蓋的人羣範圍與服務頻率,使得對適齡婦女人羣的篩查質量可以趨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促進宮頸癌早篩早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