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45公里,灌溉出豐饒的河套平原。位於黃河內蒙古段北岸“幾”字彎上,坐落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是河套千萬畝灌區的源頭,號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內蒙古河套灌區是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也是亞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

黃河三盛公國家水利風景區

三盛公水利樞紐是國家早期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從1959年6月5日開工建設至1961年5月竣工,開挖了輸水總乾渠,結束了河套灌區因“多口引水、無壩自流”而造成的“水小引水難,水大漫荒灘”局面,而後幾十年陸續進行的以排水、節水改造等爲中心的其他3個階段的建設,使河套灌區現在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7級灌排配套體系。

河套灌區通過三盛公樞紐從黃河自流引水,由總乾渠、13條幹渠及各級渠道輸配供水到田間地頭和湖泊,總排乾溝、12條幹溝及各級排溝排水,而後通過紅圪卜揚水站進入烏梁素海排水承泄區,最後經過總排幹出口段退入黃河,形成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

黃河三盛公國家水利風景區

當地居民武玉良曾參與過該工程的建設,提及當年的挖渠經歷,他不停地重複:“太苦了,相當苦,那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苦。”武玉良回憶,“當時我們每天要幹十三、四個小時的活,一年四季都要施工,就住在黃河邊上臨時搭建的工棚裏,喫不好、睡不好。因爲我比較能幹,在工程建成時還獲得了市級勞動模範的榮譽稱號。”

“當時的我只是服從組織命令,並不清楚這項工程的意義。後來我感受到,因爲三盛公水利樞紐的建設,黃河水的灌溉讓糧食增產了,並且能夠實現旱澇保收,意義實在是太大了。”如今的武玉良是當地特產華萊士瓜的種植大戶,黃河水灌溉進自家的瓜地,他曾經喫過的苦頭結出了今天的“甜果實”。

武玉良回憶曾經參與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日子

三盛公水利樞紐使灌區近千萬畝農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形成了萬頃良田,歷史性地把黃河水災害變成了寶貴的水資源,也因此,河套平原被譽爲“塞外江南、塞上糧倉”,成爲國家重要的糧食及副食品生產基地。其現年引黃用水量約48億立方米,約佔黃河平均過境流量300億立方米的六分之一,約佔國家分配自治區年度黃河耗水量58.6億立方米的85%;通過紅圪卜揚水站年排水量約7億立方米,除烏梁素海自然消耗外,每年排入黃河退水5億立方米。

正在建設中的黃河風情特色小鎮一隅

三盛公水利樞紐不僅保障了河套平原的豐饒,促進了鄂爾多斯沿河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還兼有交通、發電和旅遊等多種功能。如今,這裏已經成爲了一片記載着樞紐工程歷史與成就,展現着雄壯黃河風光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黃河北岸碼頭、黃河水壇、動物狂想園、金屬雕塑園等景點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遊覽線路。在不遠處的一片工地,黃河風情特色小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項目建成後,將以豐富的業態形成陸、水、空通達,功能協調互補的綜合旅遊景區,並通過玻璃吊橋的連接實現與三盛公水利風景區的互聯互通,形成具有河套地域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