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思瑜 周楠 杜卿卿

淨水泛起千層浪。科創板規則連夜打包出臺,給寒冷的一級市場注入一針興奮劑。創投欣喜,投行奔忙,瞄準首批,星夜準備。

“我們的投行人員已經帶項目去見交易所的人了,”來自新興投行的張雪(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還不知道首批有多少企業要上,但大家都已經行動起來。

“今天有項目找到我們,問我們有沒有項目,他們要進,做LP。我們現在募的項目,估計速度會加快。”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對記者表示,一級市場資金反應非常快,不久前還有些遲疑,因爲不確定科創板能不能出來、到底能靈活到什麼程度。

張馳告訴記者,科創板細則落地後,部分高淨值個人和企業出資人聯繫張馳希望參與正在進行的基金項目做LP,主要爲滾動發行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類型基金,“以前是我們追着別人去問,現在是他們找過來了,之前很猶豫。現在明確要投”。

衝刺首批入圍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證所獲悉,上證所計劃在3月底前完成科創板相關的系統改造和市場端的技術改造工作,預計上半年具備開板的技術條件;註冊發行上市審覈系統正在開發和試用,預計在一季度內可以在線受理發行審覈材料的申報。

從IPO門檻上來看,上市條件引入“市值”指標,與收入、現金流、淨利潤和研發投入等財務指標進行組合,設置了5套差異化的上市指標。

簡單來說分別是:第一,“市值10億+淨利5000萬”或“市值10億+收入1億”;第二,“市值15億+收入2億+研發佔收入比15%”;第三,“市值20億+收入3億+現金流1億”;第四,“市值30億+收入3億”;第五,“市值40億+國家有關部門批准”。

徐剛告訴記者,能趕上上半年申報的,基本都需要完成股改或在股改當中,開始準備輔導以及準備材料了。他表示,申報所用的財報一般而言截至2018年9月30日或者2018年12月31日的報表就可以,不需要等2019年一季度的報表。

“相對來說,可能第一套標準裏面的‘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是企業比較容易達到的一個要求。”徐剛稱,但對每套標準上市的概率預計都是一視同仁的。

時間表已明確、上市標準已明確,剩下的就是衝刺誰會進入首批企業了。那麼,到底有沒有首批企業?

“所謂首批企業應該還是市場的誤傳,沒有所謂首批,沒有企業能夠明確是首批登陸科創板。”一家券商負責科創項目的投行負責人徐剛(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不過另一位政府引導基金負責人對記者的說法是“看到過企業名單,以北京、上海爲主,少數幾家廣東企業”。

但是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證監會人士處瞭解到,目前證監會和上證所的說法都是沒有儲備項目,也沒有首批企業名單。

“我們專門成立了科創板專項組,一直在密切關注相關政策的推進和信息發佈。”民生證券投資銀行事業部董事總經理方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手頭上已經有幾十家的儲備項目,科創板一旦放開,這些項目就可以進入申報階段了。

他告訴記者,打算首批報送的企業來自高端智能製造、新能源材料、生物製藥、信息技術等行業。

“至於具體誰先上,很大程度上受企業準備程度的影響。”華菁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魏山巍稱。有一些企業已經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商業模式比較成熟,此前可能已經開始上市準備,它的速度肯定要比其餘企業快一些。

投行期待監管多放“門票”

對於創投及投行機構來說,科創板是它們在這個冬天最明亮的希望。記者採訪發現,機構對於能推更多項目上市的訴求十分迫切而直接。

根據規則,科創板將實行全新的定價機制和交易機制,市場化定價和擴大漲跌幅的規則,預計將會給首批上市企業形成不同於主板及創業板股票的“炒作空間”。特別是科創板股票漲跌幅限制放寬至20%,新股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我認爲首批登陸的企業數量不宜太少。如果數量不夠多,或者行業不夠多元化,很容易造成爆炒。至於具體數量上我很難做出準確判斷,但是我還是建議應該加速供給。”魏山巍就表示,市場的核心還是供給與需求,既要保證有足夠的供給,又要保證不對當前市場資金面造成太大沖擊。只有這個平衡做好了,市場上賺快錢的人才會減少,投資者纔會更多地迴歸價值投資。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爲,首批企業一開始不會很多,預計會有個漸進的過程,主要集中於一些新興戰略性板塊、高科技板塊,比如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互聯網等領域。

除了擔心數量不夠多,投行的另一個擔心是“區域歧視”。

“我們在科創板這塊也想發展自己原有的優勢。”民生證券對於首批項目的“挖掘”也尤爲積極,方傑對記者表示,希望“英雄不問出處”,科創板最好不要存在“區域化歧視”,希望從最初就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減少人爲行政干預。

雖然科創板規則落地才一天,資金已開始調整動向。

一位早期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一級市場需要“搶在風口前”,更多創投機構開始佈局兩三年內上市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目前處於估值窪地,進入較爲容易。“長期來看,隨着定價方式的改變,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現象也有望改變。”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