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家黃耀祥將一生都獻給水稻事業。在黃耀祥苦苦攻關的第十個年頭,1959年,世界第一個矮稈雜交秈稻品種廣場矮誕生於此,使水稻單產每畝由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成爲水稻育種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家黃耀祥將一生都獻給水稻事業。

他科研成果豐碩,被譽爲“半矮稈水稻之父”“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水稻育種家”。

從開平老宅到位於廣州天河的試驗基地,從矮稈育種搖籃“望稻樓”到“論稻居”……這些早已沉澱成爲一種符號的地方,記錄着黃耀祥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堅持,也烙印出我國水稻產業走向輝煌的腳印和歷程。

今年是水稻矮化育種60週年。重走他曾走過的路,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精神與思想的強大生命力,觸摸到水稻產業發展的溫度與脈搏。

金龍里

啓蒙:讀書明理 科學救國

從江門開平市區驅車東行,沿途可看到三三兩兩的碉樓,30分鐘後抵達百合鎮厚山鄉金龍里村。1914年,黃耀祥就出生於此。

“大家都知道黃耀祥,他對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以前回來時也總會帶些水稻種子給我們。”當地村民回憶起黃耀祥,仍難掩激動。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金龍里村

黃耀祥出生於金龍里村的一個貧農家庭,有兄弟姐妹五人,父親迫於生計遠涉重洋,常年在加拿大照相以補助家用,母親則在家耕種一畝多農田來維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那時種一畝水稻,每造才收兩三百斤,家庭負擔可想而知。

母親的操勞,艱辛的生活,使他從小獨立而懂事。

黃耀祥的少年時代,處於舊中國社會人民生活困苦,食不果腹的年代。他目睹家鄉農民飽受飢餓的折磨,漂泊海外謀生,還經常從父親那裏聽到貧苦華僑身居異國受人歧視,生存艱難的境況,思想受到巨大沖擊,並試圖改變這種困苦現狀。在經歷痛苦思索後,黃耀祥立志探索科學救國的道路。

中山大學

抉擇:農業興 中國興

1930年,黃耀祥考入中大附中,通過讀書明理,對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1935年,他抱着農業救國的理想,考入中山大學農學院,師從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主攻作物遺傳育種學,在這裏開啓了逐夢之門。

這一時期,丁穎的言傳身教對黃耀祥產生了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1936年,丁穎雜交獲得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引起了國內外稻作學界巨大轟動,更堅定了黃耀祥農業事業大有可爲的信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這是中山大學校歌的最後一句詞,也是黃耀祥一生踐行的八個字。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不興,何來中華民族的振興?”對於黃耀祥而言,投身水稻育種事業,是決定他一生的關鍵選擇,也正是這段經歷,孕育了日後以矮化育種爲關鍵的產業變革。

望稻樓

創新:高稈變矮稈 開創水稻育種新紀元

來到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翰景街邊,能看到一棟老舊樓房,這曾是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遺傳育種室,黃耀祥將它命名爲“望稻樓”。不起眼的小樓,卻曾經是水稻矮化育種的搖籃。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望稻樓”一隅

1939年黃耀祥從中山大學畢業後,先後到雲南省第一農事試驗場、廣東省農業局稻作改進所等地工作,1949年新中國解放後,來到廣東省農業試驗場(廣東省農科院前身),在這裏開始了幾十年不知疲倦的耕耘,並培育了300畝水稻試驗田。

稻田中的“望稻樓”,簡易卻不簡單,黃耀祥的視野因此更加開闊,他在這裏教導學生,與育種家、農民交流探討,仔細研究,在這裏經歷過一次次失敗,也不斷碰撞出新的育種靈感與思路。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在田間觀察新品種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在“望稻樓”考種

“黃老一生都撲在水稻育種上,他非常注重實踐,要求我們要多下田,並經常帶我們到試驗地或到生產上現場傳授技術經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林青山曾在黃耀祥團隊工作17年之久,他眼中的黃耀祥注重實踐,把稻田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黃老研究的目的性很強,都是爲了解決生產上的難題。”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王豐對黃耀祥敏銳嚴謹的科研精神印象深刻。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江奕君回憶起黃耀祥時,話語中也全是敬意,“他只要拿着穗子,就怎麼也看不夠。”

在黃耀祥苦苦攻關的第十個年頭,1959年,世界第一個矮稈雜交秈稻品種廣場矮誕生於此,使水稻單產每畝由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成爲水稻育種史上一次重大突破。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水稻高稈變矮稈,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水稻因颱風倒伏減產的難題,不僅引領了第一次綠色革命,還爲雜交水稻優質高產和超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試驗田已遷地,但登上“望稻樓”,彷彿還能看到那一望無際的稻田,在陽光的照射下越發光耀奪目。

論稻居

發展:窮其一生 探索水稻生態育種科學體系

“這半個世紀以來,我實際上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逐步探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稻生態育種科學體系。”在黃耀祥名爲“論稻居”的工作室裏,有一本自述,自述中他這麼寫道。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論稻居

“論稻居”,顧名思義,專門用來探討、研究水稻。這間工作室位於黃耀祥在廣東省農科院的居所內,佔地20多平方米,距離“望稻樓”不到2公里,屋前林木蔥鬱掩映,與繁華的廣州鬧市區相比,顯得格外寧靜。

“論稻居”小,價值可不小。從“矮化育種”工程,到“叢化育種”工程,再到“半矮稈、早長、超高產育種”工程,“半矮稈、根深早長、超高產、(特)優質育種”工程和“兩源並舉超優勢稻育種”工程……50年來,黃耀祥在這間辦公室內,鞠躬盡瘁,一步步描繪出理想的水稻生態育種藍圖,引起了世界性的水稻育種方向的轉變。

“父親的成功並非偶然,他整日都在工作,家裏到處堆的都是稻種。”大兒子黃冉兌翻開相冊,描述起黃耀祥在“論稻居”的工作狀態,片刻又陷入沉默,“每年只有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一家人能愉快地坐在一起。”

在黃冉兌翻開的照片中,除了一片片稻田,偶爾能看到黃耀祥夫人劉金羨女士的身影。爲了黃耀祥的育種事業,劉金羨自1982年到2004年,一直跟着黃耀祥奔波於各地、各個稻田間,默默奉獻於我國水稻事業。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與夫人劉金羨在觀察水稻根系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在論稻居工作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書架一隅

黃耀祥的成功,與他的科研敏銳性也密不可分。他關注科技前沿,暮年仍不斷學習,在他的書架上,還能看到2002高技術發展報告等書籍。

如今,“論稻居”的桌上也仍然擺放着黃耀祥曾用過的硯臺,一方硯臺、一面書牆,承載着他對水稻事業、對國家的情懷。與之呼應的,則是他寫下的16字座右銘:興國爲懷,兩論引路,構想實踐,不斷創新。

“生態育種50年的5個階段,正是不斷創新,構想實踐的過程。”二兒子黃拱文從小深受父親黃耀祥的影響,得益於這股創新實踐精神,在自己從事的崗位上也做出了不少有意義的探索。

院士路

成就:不朽豐碑 把豐收之種灑遍大地

江門的城市道路上,有一條聞名海內外的道路——院士路。黃耀祥的雕像佇立在這裏,保有其靜謐的魅力。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雕像無聲,卻在訴說着一場水稻史的重大變革。

20世紀60年代,在黃耀祥成功選育廣場矮、開創矮化育種工程之後,矮化育種在我國迅速掀起變革浪潮,開始了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1965年,南方稻區基本實現矮稈化。1975年前後,矮稈品種在全國年種植面積最高達1.5億畝。至1999年,黃耀祥院士帶領團隊主持培育了60多個大面積推廣的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115億畝以上,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水稻品種的矮稈化,成爲現代水稻育種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爲三系雜交稻育種成功與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使我國的水稻育種水平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

由於在水稻育種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貢獻,1995年,黃耀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1998年被評爲中國工程院首批資深院士。

如今,由黃耀祥寫下的矮稈水稻故事還在延續,這座雕像也愈發熠熠生輝。

江門開平

牽掛:樹高千尺不忘根 俯首耕耘爲蒼生

在農業興國的路上,黃耀祥是戰鬥到最後的。

2002年,超優勢稻在國際水稻大會上得到廣泛認同。同年,他回鄉考察,決定在開平建立“超優勢稻”培育基地。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與夫人劉金羨在2002國際水稻大會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開平市農科所

循着黃耀祥的足跡來到開平市農科所,所見之處是大片的稻田,禾苗在雨水的拍打下昂首俏立,這是黃耀祥一次次彎腰工作的地方。

“我是96年左右來到農科所的,在我印象中黃老每年都會回來幾次。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還能爲家鄉做點什麼’,”原開平市農科所種子站站長周之光回憶起黃耀祥,崇敬之情流露在字裏行間,“他非常關心家鄉的農業建設,有好品種會帶過來給大家試種。”

“那時候黃老已經是院士了,80多歲依然堅持下田,用放大鏡察看材料,想多選出一些好品種來,多做一些貢獻,要是不讓他下田,他還會跟你生氣。”

這樣的堅韌直到2004年黃耀祥去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惦記着未竟的水稻育種事業,把助手請去醫院交待工作,推動育種事業的延續。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黃耀祥在進行研究工作

今天,黃耀祥的思想遺產及其在水稻產業的貢獻,依然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活躍於水稻領域的年輕一代,正繼承弘揚黃耀祥的科研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大放異彩。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延伸閱讀

  • 粵稻有“種”!引領第一次綠色革命,飲得優質育種“頭啖湯”

  • 萬年馴化背後!水稻不得不說的故事

  • 中國水稻矮化育種的世界擔當!

  • 他對中國飯碗貢獻巨大——“半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丨矮化育種60年

  • 粵稻百年英才輩出!丁穎、黃耀祥、盧永根、符福鴻、蔡善信...…

  • 廣東絲苗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記者丨葉鳳林

編輯丨葉鳳林

聯繫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可能你還想了解

KNOW MORE

  • 強降雨霸佔華南!桂粵湘贛閩臺等地雨勢將更強勁

  • 廣東絲苗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 粵稻百年英才輩出!丁穎、黃耀祥、盧永根、符福鴻、蔡善信...…

  • 那個曾佔全國80%制種量的辣椒老區,沒有了往日熱鬧……

  • 他對中國飯碗貢獻巨大——“半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丨矮化育種60年

追尋黃耀祥足跡!這6個地方勾勒出他的一生
相關文章